第四百二十六章 得饶人处且饶人(1/3)
看来你都发现了。”尤正哲原本惊讶的目光也变得冷漠下来,来到树屋内坐在了毕恺歌的身前:“对不起我利用了您的善意,我想要学催眠术的原因也不过是为了报复。”
“报复?”毕恺歌皱起眉来:“你这么小,虽然尤家对你不过是利用关系,但你现在永远都不用再回到哪里,你想跟谁复仇?”
尤正哲紧紧地握着拳,咬牙切齿的看着毕恺歌:“您是不会懂的,如果您不会怪我,我还会叫您一声师傅,可如果您觉得我已经做错了,大可离开我。”
毕恺歌在世间德高望重的形象早已树立许多年,尤正哲作为他唯一一个“徒弟”,毕恺歌也是把他当成了儿子一般来疼爱。
可谁能想到把毕生所学传授给了尤正哲,他却想要的只有复仇。
“正哲。”毕恺歌缓缓开口,声音柔软了不少:“我是第一次叫你的名字,也是第一次恳求你,放弃吧,不要误入歧途。”
“歧途?”尤正哲笑了,笑声中充满了苍凉与哀伤:“当年那场车祸,让我遇到了您,是您拉了我一把,否则我现在就不会坐在这里。”
“但是尤枫华他死不足惜,生了我就是为了让我来给尤家带来利益,如果说我是他的亲生儿子,我自己都不会相信。”
不断的诉说着关于尤父做过的事,尤正哲对他的只有恨,只有浓浓的恨。
“对不起,师傅。”尤正哲坐在毕恺歌的身前,深深的磕了一个头:“就算您怨恨我也没有关系,这几年是我生活的最快乐的几年,我会离开,不会丢您的脸,坏您的名声。”
他这么说着,拿起一边的笔记本便跑了出去,从此了无音讯。
毕恺歌还记得,他不死心的找了尤正哲许多天,从这一片森林到那座山,仿佛尤正哲人间消失一般,从此再没了他的身影。
可时隔至今,他又出现了,以这样的方法出现了。
“毕先生。”身后传来的叫声拉回了毕恺歌的思绪,他回过头,一眼对上了站在他身后忐忑不安的尤子南。
走到毕恺歌身前,尤子南坐下后便沉思起来,抬眸问到:“您是不是认识尤正哲,你们两个究竟是什么关系?”
怪不得,觉得他眼熟。
毕恺歌的眼眸中闪过一丝温柔,他不止是像极了尤正哲,还像极了捡到尤正哲那天看到了金色少年。
“你叫尤子南?”毕恺歌问着,不由得与他亲昵几分:“我跟尤正哲的关系很复杂,说是师徒也不是,说是恩人也不是,说是父亲,那就更不是了。”
他们两个的相处更像是朋友,可比朋友要深,虽然尤正哲一直叫他师傅,但他从未承认过尤正哲是他的徒弟。
哪怕一次都没有。
秦时霆从楼梯口下来,不知何时加入了他们的会话中,站在一边道:“我知道尤正哲现在在哪里。”
毕恺歌有些兴奋的站起身来,却突然意识到了什么,压抑着心中的喜悦说着:“他离开了很多年,想必生活的地方也只是四海为家。”
“报复?”毕恺歌皱起眉来:“你这么小,虽然尤家对你不过是利用关系,但你现在永远都不用再回到哪里,你想跟谁复仇?”
尤正哲紧紧地握着拳,咬牙切齿的看着毕恺歌:“您是不会懂的,如果您不会怪我,我还会叫您一声师傅,可如果您觉得我已经做错了,大可离开我。”
毕恺歌在世间德高望重的形象早已树立许多年,尤正哲作为他唯一一个“徒弟”,毕恺歌也是把他当成了儿子一般来疼爱。
可谁能想到把毕生所学传授给了尤正哲,他却想要的只有复仇。
“正哲。”毕恺歌缓缓开口,声音柔软了不少:“我是第一次叫你的名字,也是第一次恳求你,放弃吧,不要误入歧途。”
“歧途?”尤正哲笑了,笑声中充满了苍凉与哀伤:“当年那场车祸,让我遇到了您,是您拉了我一把,否则我现在就不会坐在这里。”
“但是尤枫华他死不足惜,生了我就是为了让我来给尤家带来利益,如果说我是他的亲生儿子,我自己都不会相信。”
不断的诉说着关于尤父做过的事,尤正哲对他的只有恨,只有浓浓的恨。
“对不起,师傅。”尤正哲坐在毕恺歌的身前,深深的磕了一个头:“就算您怨恨我也没有关系,这几年是我生活的最快乐的几年,我会离开,不会丢您的脸,坏您的名声。”
他这么说着,拿起一边的笔记本便跑了出去,从此了无音讯。
毕恺歌还记得,他不死心的找了尤正哲许多天,从这一片森林到那座山,仿佛尤正哲人间消失一般,从此再没了他的身影。
可时隔至今,他又出现了,以这样的方法出现了。
“毕先生。”身后传来的叫声拉回了毕恺歌的思绪,他回过头,一眼对上了站在他身后忐忑不安的尤子南。
走到毕恺歌身前,尤子南坐下后便沉思起来,抬眸问到:“您是不是认识尤正哲,你们两个究竟是什么关系?”
怪不得,觉得他眼熟。
毕恺歌的眼眸中闪过一丝温柔,他不止是像极了尤正哲,还像极了捡到尤正哲那天看到了金色少年。
“你叫尤子南?”毕恺歌问着,不由得与他亲昵几分:“我跟尤正哲的关系很复杂,说是师徒也不是,说是恩人也不是,说是父亲,那就更不是了。”
他们两个的相处更像是朋友,可比朋友要深,虽然尤正哲一直叫他师傅,但他从未承认过尤正哲是他的徒弟。
哪怕一次都没有。
秦时霆从楼梯口下来,不知何时加入了他们的会话中,站在一边道:“我知道尤正哲现在在哪里。”
毕恺歌有些兴奋的站起身来,却突然意识到了什么,压抑着心中的喜悦说着:“他离开了很多年,想必生活的地方也只是四海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