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想:“我还是第一次遇到圣使,真是祖坟冒了青烟。圣使要我听王帮主的指挥,我完听令就是,说不定明年这个时候,我就能升官了,就算当不上藩台,应该也能做个臬台吧。”

    藩台就是布政使,民间叫法,主管一省财政与民政,从二品。

    臬台就是按察使,也是民间称呼,主管一省司法,正三品。

    至于都指挥使,主管军事,正二品,因为职责的关系,没能在民间形成“台”。

    以上就是明朝的三司。

    而知府呢,民间称呼府台,正四品。

    苏州知府就是府台,他要是做了臬台,不就是升了官吗?

    其实,早在朱元璋后期,明朝就有了巡抚。

    第一个“巡抚”就是皇太子朱标,也就是建文帝朱允炆的父亲,只因不是正式的官职,所以不会直接叫巡抚。

    三十多年后,到了明宣宗年间,巡视才开始渐渐形成制度。

    巡抚被称为抚台或抚军,权力很大,节制三司,掌管地方军政,可以说是真正的封疆大吏。

    不过,此时的明朝,巡抚也未形成定制,通常以尚书、侍郎、都御史等担任,在地方办完事后(少则数月,多则数年),回京复命,要么恢复原职,要么升官,总之已不是巡抚。

    至于总督,也就是总制、督宪、制台,权力比巡抚较大,但出现比巡抚晚,更是没办法形成定制。

    三十多年前,明朝有个姓王的尚书,因为要打仗的原因,做了总督,但不是官职。

    近三十年前,于谦因为守护京城的原因,也算做过总督,当然也不是官职。

    随后,两广设置总督,也就是两广总督,但还不是官职。

    直到七年前,两广再设总督,才渐渐稳定,可严格来说,也不算是官职。

    ……

    一个时辰后,王默正忙于处理善后之事,忽然有人来报,说是“官兵”来了。

    王默前去一瞧,发现真的是官兵,而不是衙门里的官差,乃正规军。

    带头的是一个都指挥同知,也就是都指挥使的副手,从二品,见了王默,简直就是把王默当成了钦差大臣或者巡抚大人,恭敬得不行。

    而苏州知府见了这位都指挥同知,比看到布政使还要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