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六年四月,曹文昭率一万五千步卒以及一万辎重营、五万余男女农户,携带海量的粮草物资,沿河西走廊向西,过敦煌后出玉门关,沿丝绸之路商道向西挺进。

    曹变蛟率一万骑兵出玉门关后先向北然后再往西,直奔大唐安西四镇之一的龟兹;而罗世芳则率一万骑兵先向南出阳关,之后折向西边,目标直指同为安西四镇的鄯善。

    此举昭示着,自盛唐之后,汉人朝廷的军队首次进入华夏西域之境。

    曹变蛟部会在攻击龟兹后继续向西,跨越葱岭后占据疏勒。

    罗世芳部荡平鄯善周边的各路力量后继续西向收复于阗。

    曹文昭的中路大军以及移民,将会承担起两翼骑兵的补给和接应任务,并在局势稳定后择地开展移民安置工作。

    朱由检给曹文昭的旨意中提到,要团结广大西域地区心向汉人的一切民族,坚决剿灭一切不服王化的武装力量,要让西域尽早成为安定祥和之地。

    在明军扫荡并完全控制住西域之后,十年之内,朝廷还将向新疆行省移民五十万人,这些人口将会以妇人为主,以此解决官军就地屯驻后的繁衍问题。

    朱由检并不排斥好反对官军与当地各民族的妇人通婚,但未来汉人在当地占据人数上压倒性的优势这一点是不能更改的,这是为了不给后代留下隐患而不得不采取的措施。

    大明之所以在立国之初国力最为强盛时没有控制西域,除了这块广袤的地域太过贫瘠、人口太过稀少、交通太过不便之外,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自南宋起,华夏文明的重心逐渐南移,加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陆上丝绸之路被异族轮番破坏后,整个西域地区已经无利可图,所以,太祖和成祖并没有把西域作为重点经营地区,明初设置的安西七卫也只是派遣了少量驻军,明中期之后便逐渐消亡。

    强汉当初设置西域都护府也是因为自张骞出使西域各国,打通了与西域三十几个大小国家的贸易通道,出于保护和管理这条贸易通道的原因。

    西域都护府辖下各国都臣服与大汉名下,但各国享有充分的自治权,只是各国国主必须要经过大汉朝廷的认可才能上位,否则将会遭到无情的打击。

    也就是说,大汉对西域采用的是羁縻政策,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彻底统治这块区域,后来的大唐也是如此。

    而朱由检要做的则是前无古人之事,他要将这片异常广阔的区域真正纳入华夏的领土范围之内,并且要花费数十年的时间,耗费大量的人财物力,将这里打造成坚固度堡垒,防范将来极有可能来自西方陆路的敌人。

    依照这个时代的条件,想要将气候恶劣的西北地区经营好,至少要付出数代甚至十几代人的努力,这可是真正意义上的百年大计,制订相关策略时,需要根据当地反馈回来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部署,尽量减少因策略失当给地方官府和民众带来的诸多不便和损失。

    提到自然环境,朱由检不由得想起前些时日送入宫里的一些地方官上呈的题本。

    这些题本来自于河南和陕西北部一些府县的主官,在本子中,他们提到了同一个有趣的现象他们的辖区内,有些地方的环境正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发生着变化,其中尤以陕北延安府下辖的延长县、清涧县、延川县、米脂县等地最为明显。

    自崇祯九年开始实施的陕北一带灾民西迁平凉府、临洮府,南迁西安府的计划以来,截止到崇祯十年底为止,受小冰河气候影响最为严重的陕北一带已是十室九空,除了每个县城还有几万住户之外,几乎所有乡下的农户都在地方官府的组织下迁移到上述各府乞活。

    正是因为大量的人口离开这片地区,从崇祯十一年至今六年的时间里,陕北一带的旱情减轻了很多,每年的降雨量也在逐渐增多,原本光秃秃的黄土高原竟然有被植被覆盖的样子,而随之衍生出来的就是,许多早已干涸断流的河流陆陆续续出现复流的现象,水源正是来自于山中原上。

    看过这些内容相似的题本后,朱由检马上联想到后世时看过的一个短片,那个片子就是以假设地球上的人类全部消亡后,自然环境发生的变化为主题,提示人们爱护环境,保护这颗蓝色的星球的。

    而这部片子中所展示的模拟情景,正好与那些题本内容完全吻合大自然已经开启了自我修复功能,已经恶化的自然环境正在慢慢恢复,照此情形发展下去,再过十年,原先的重灾区不说恢复如初,但至少具备了可以让人生存下去的基本条件。

    这种局面的出现让朱由检感到欣喜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