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过嗣给王承恩的是他弟弟家的次子,也是王世勤的堂弟,名叫王世忠,今年刚满十一岁。
托了自家这个伯父的福,王世忠五岁便已入学开蒙进入私塾读书,继而在九岁那年进入县学。
聪颖好学又耐得住枯燥乏味的王世忠在县学中学业一直优异,今年更是在当地的院试中考取了第一名,以十一岁之龄取得了秀才的资格,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王承恩弟弟一家在慎重考虑多日之后,为了自家孩子的前程着想,也为了报答二哥多年来的恩情,最后毅然决定将王世忠过嗣到王承恩膝下继承香火。
王承恩自是在与朱由检闲聊时,将这些家长里短讲了出来,朱由检倒是听得津津有味,丝毫没有不耐烦的表示。
“大伴,此次朕就不给你那孩儿加恩荫了。朕打算明年让太子出宫去国子监读书,到时你那孩儿就做哥儿的陪读吧,将来朕与你都老了,这天下就看这些孩儿们如何治理了!”
朱由检看着王承恩笑吟吟地开口道。
准备让朱慈隐匿身份入国子监读书是他思考很久之后做出的决定,这是让大明未来的掌舵人走出深宫的第一步,后续对此他还有更重要的规划和布局。
大明除了太祖太宗以外,之后的几乎所有皇帝都是长在深宫之中,严重缺乏对宫外世界的基本认知,这样就很容易被他人所欺骗和蒙蔽,这种巨大的先天性缺失,对一个庞大的帝国来讲是非常致命的。
对于一个皇帝来讲,既不知道自己的子民大多数时间里生活在一个什么状态之下,也不了解官吏时如何替自己抚民,更不清楚军队士卒每天的状况,对于天灾下,百姓最急需的粮食物资,有司官吏有没有及时准确发放到位也是丝毫不知,这样不接地气的皇帝根本不可能把一个国家治理好。
毫不客气地讲,这种拙劣的储君培养制度,才是大明灭亡的最主要因素。
当然,这种制度的诞生是在整个大环境的局限下造成,而思想上的僵化守旧是一切的根本。
为了彻底消除这些固有的、严重阻碍社会进步的封建落后的制度和思想,作为一国之主必须率先做出改变,这种改变就是顶层设计要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朱由检已经想到了,自己这个决定肯定会遭到所有朝臣的激烈反对,包括温体仁、孙传庭、陈奇瑜、杨嗣昌等人,也很可能不会支持自己的这项举措。
这些反对者就是思想固化的代表人物。
在他们的认知当中,皇帝就应该是高高在上,与这个社会完全脱离,皇帝只需负责批红纳谏、在后宫里繁衍子孙后代,而天下由他们治理就可以。
说句不好听的话,文臣们其实不愿让皇帝对社会状况了解的太多,那样的皇帝就不好糊弄了。
如果朱由检不是来自于后世,那他也会与原先的崇祯一样,对于自己信任的大臣提出来的不合理主张也会予以施行,结果当然是不言而喻。
朱由检不想破坏目前好不容易形成的君臣和睦的关系,他要做的是在大多数人认同的情况下推进改革,以减少掣肘和阳奉阴违。
如果强行执行这个决定,无疑会使得君臣之间的信任出现裂痕,对于以后许多治国理政的重大决策的推行极为不利。
苦思多日的朱由检始终无法找到让众臣能够接受的最佳方法,直到前几日王承恩过嗣的儿子王世忠的到来,终于让朱由检想到了一个绝佳的方法:利益捆绑。
把众臣家中与朱慈年龄相仿的子侄一起塞进国子监,陪太子读书。
托了自家这个伯父的福,王世忠五岁便已入学开蒙进入私塾读书,继而在九岁那年进入县学。
聪颖好学又耐得住枯燥乏味的王世忠在县学中学业一直优异,今年更是在当地的院试中考取了第一名,以十一岁之龄取得了秀才的资格,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王承恩弟弟一家在慎重考虑多日之后,为了自家孩子的前程着想,也为了报答二哥多年来的恩情,最后毅然决定将王世忠过嗣到王承恩膝下继承香火。
王承恩自是在与朱由检闲聊时,将这些家长里短讲了出来,朱由检倒是听得津津有味,丝毫没有不耐烦的表示。
“大伴,此次朕就不给你那孩儿加恩荫了。朕打算明年让太子出宫去国子监读书,到时你那孩儿就做哥儿的陪读吧,将来朕与你都老了,这天下就看这些孩儿们如何治理了!”
朱由检看着王承恩笑吟吟地开口道。
准备让朱慈隐匿身份入国子监读书是他思考很久之后做出的决定,这是让大明未来的掌舵人走出深宫的第一步,后续对此他还有更重要的规划和布局。
大明除了太祖太宗以外,之后的几乎所有皇帝都是长在深宫之中,严重缺乏对宫外世界的基本认知,这样就很容易被他人所欺骗和蒙蔽,这种巨大的先天性缺失,对一个庞大的帝国来讲是非常致命的。
对于一个皇帝来讲,既不知道自己的子民大多数时间里生活在一个什么状态之下,也不了解官吏时如何替自己抚民,更不清楚军队士卒每天的状况,对于天灾下,百姓最急需的粮食物资,有司官吏有没有及时准确发放到位也是丝毫不知,这样不接地气的皇帝根本不可能把一个国家治理好。
毫不客气地讲,这种拙劣的储君培养制度,才是大明灭亡的最主要因素。
当然,这种制度的诞生是在整个大环境的局限下造成,而思想上的僵化守旧是一切的根本。
为了彻底消除这些固有的、严重阻碍社会进步的封建落后的制度和思想,作为一国之主必须率先做出改变,这种改变就是顶层设计要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朱由检已经想到了,自己这个决定肯定会遭到所有朝臣的激烈反对,包括温体仁、孙传庭、陈奇瑜、杨嗣昌等人,也很可能不会支持自己的这项举措。
这些反对者就是思想固化的代表人物。
在他们的认知当中,皇帝就应该是高高在上,与这个社会完全脱离,皇帝只需负责批红纳谏、在后宫里繁衍子孙后代,而天下由他们治理就可以。
说句不好听的话,文臣们其实不愿让皇帝对社会状况了解的太多,那样的皇帝就不好糊弄了。
如果朱由检不是来自于后世,那他也会与原先的崇祯一样,对于自己信任的大臣提出来的不合理主张也会予以施行,结果当然是不言而喻。
朱由检不想破坏目前好不容易形成的君臣和睦的关系,他要做的是在大多数人认同的情况下推进改革,以减少掣肘和阳奉阴违。
如果强行执行这个决定,无疑会使得君臣之间的信任出现裂痕,对于以后许多治国理政的重大决策的推行极为不利。
苦思多日的朱由检始终无法找到让众臣能够接受的最佳方法,直到前几日王承恩过嗣的儿子王世忠的到来,终于让朱由检想到了一个绝佳的方法:利益捆绑。
把众臣家中与朱慈年龄相仿的子侄一起塞进国子监,陪太子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