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是举家团圆的日子,但事实上有太多的人,这一天并不在家了。

    比如说朱渥,他再一次启程往南洋去了。

    自从第一次下南洋之后,这已经是朱渥的第四次了。中国硬帆可以八面来风,并不像西洋软帆那般只能趁着季风往来南北。

    就算是逆风,朱渥领着两艘大红单船照样可以穿过茫茫海路,顶多是用时多一些。顺风顺水时候的半个月变成一个月,甚至是一个多月。

    所以一年的时间里往来三趟,这并不稀奇。

    甚至要不是需要筹备足够多的时间来处理货物——因为他们是初来乍到,在南洋没半点根基,货物需要一点点变卖,货栈是需要时间来建立——朱渥一年都能跑四趟也不稀奇。

    因为他们现在只涉足闽粤到婆罗洲间的商道海路,并没有去马来、小吕宋或是巴达维亚。

    这当然会叫他们的收益大大减少,毕竟在坤甸购买香料的价格比之巴达维亚可要贵上一些的。

    而且掌控坤甸的兰芳都是中国人,对于朱渥送来的货物也要压价不少,这一减两减的,必然会严重影响到买卖的利润。

    只是朱渥他们带去的货物也相当抢手。

    不管是铁锅、斧头、小五金等铁器铁具,还是笔墨纸砚、布匹、药品、茶叶等等,那在坤甸都是绝对的抢手货。

    这倒是有利于朱渥他们跟兰芳建立起密切的关系,因为后者也是要赚钱的。

    朱渥他们把国内的货物运送到坤甸来,质优价廉,这代表的就是利益,是朱渥他们主动让出去的利益。后者不管是自己人用,还是转手买去巴达维亚、马来,那都获益不菲的。

    所以朱渥在坤甸购买地皮建立商栈一事进行的很顺利,甚至他在第三次驾船抵到坤甸的时候,还见到了兰芳的二号人物江戊伯。

    如是赵亮要他在兰芳置地建立种植园的事情也顺利的办妥了。

    坤甸的土地根本不值钱。只要你不想买熟地,城外有大片的空地等待人开发呢。

    而这第四次下南洋,朱渥的队伍就不再是两艘大红单船了,而是变成了四艘大红单船,海贸的利润被赵亮全部投进了造船购炮上。

    但四艘大红单船装载的货物却跟此前没什么区别,因为他们还装载了不少人。

    粤东那地方是真正的人多地少。康熙末年时候人口才六七百万,可等到现在时候人口就已经超过了两千万,这里头不仅有雍老四的功劳,还有红薯土豆这些外来物种的功劳。

    可不管怎么说,粤东人多地少是局面就使得无数人不得不另谋生路。

    如罗芳伯这般的下南洋,对于粤东沿海的百姓来说简直就是再平常不过的一选择了。

    四艘大红单船足足载来了五百多人,全都是青壮男女,他们就是赵亮南洋庄园的第一批劳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