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正德不禁道:“这……这……”

    武三思的死活,他并不在乎,他在乎的是,武三思一死,自己将孤掌难鸣,从此之后,河南府就要彻底被神策府所控制了。

    他不由怒气冲冲道:“秦少游,狄仁杰。我必弹劾你们。”

    狄仁杰脸色依旧冷峻,却如不动的磐石,不发一言。

    秦少游笑了笑,却是对韦正德道:“欢迎韦都督弹劾,欢迎之至。”

    秦少游的自信,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个世界,谁都不敢杀武三思,可是唯独,有一个却是可以,那就是狄仁杰。这就如东汉末年的时候,年轻的曹操被举为孝廉,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洛阳在当初也是都城,是皇亲贵戚聚居之地。很难治理。曹操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而当初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将蹇图用五色棒处死。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一时之间,这个曾经声名不显的曹操,立即名噪一时。

    宦官蹇硕一直是东汉天子宠幸的对象,敢杀他的叔父,几乎等同于自杀。

    即便是当初四世三公出身的袁绍在曹操的位置,只怕也绝不敢动蹇图一根毫毛,可是曹操居然杀了。

    明明袁绍的地位,比曹操高得多,四世三公,是何等显耀的家世,而当初的曹操,在别人眼里地位却要低得多,只是曹操偏偏做了别人做不了的事,也正因为如此,才借着此事,让他大展宏图。

    这里头的关键就在于身份的问题,同样的事,并非是身份高的人就可以做,而在于这个身份是否恰如其分。

    假若身份高贵的袁绍敢杀宦官蹇硕的叔父,那么就事情就极为严重,你袁绍好大的胆子,居然敢杀蹇硕的叔父,真以为我们宦官好欺负?而在当时,宦官的势力如日中天,即便是四世三公的袁家,只怕也保不住袁绍。

    而曹操身份虽然低下,偏偏他也是出身宦官家庭,一个宦官的子弟,杀了另一个宦官的叔父,这就成了宦官的内部矛盾,绝不可能引发整个宦官阶层的同仇敌忾,而蹇硕的叔父毕竟犯了罪,本就理亏,所以曹操不过是贬了个官,却因此赢得了巨大的名望。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虽然那时的曹操年纪不过二十,可是他这种家庭出身的人,那时候的曹操也早已过了脑子发热的年纪,他之所以杀蹇硕叔父,并非是因为他嫉恶如仇,只不过曹操聪明的看穿了这一层关系,并且付诸行动,借此跻身入士大夫的阶层。这也为他往后的霸业,铺平了道路。

    ……………………………………………………………………………………………………………………………………………………………………

    现在处死武三思,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秦少游绝不能杀武三思,因为秦少游是一方诸侯,擅杀武三思,这对于朝廷来说,不啻是谋反的信号,即便武三思犯了天条,朝廷也绝不会容许秦少游对一个亲王动手,今日秦少游若是敢动一个亲王,那么明日,秦少游岂不是要造反?

    此例一开,则天下大乱。

    所以固然现在的秦少游比狄仁杰高的多,却绝不能动武三思一根毫毛。

    可是狄仁杰不同,狄仁杰名望巨大,他认为武三思犯了罪,那么在天下人看来,武三思定然罪无可恕,而狄仁杰在此要处死武三思,天下人不会认为狄仁杰与武三思有什么私仇,也不认为狄仁杰这是要谋反,天下人只会认为,狄公嫉恶如仇,狄公为了诛杀奸贼,甘冒国法。

    同样是先斩后奏,结果却是大不相同,就如在太宗时期,尉迟敬德若是处死了一个身份高贵的人犯,可能会被人诬告谋反,可是魏征这样的人若是处死了一个高贵的人犯,那么天下人只会认为魏征刚正不阿,不惧权贵。

    所以……当韦正德口口声声要弹劾的时候。

    秦少游只是笑,弹劾吧,人……又不是我杀的,你愿意弹劾,也弹劾不到我的头上。想要弹劾狄仁杰?吓……朝中的百官,又不是傻子,狄仁杰是正义和清正廉明的化身,按照普通人的逻辑,只有奸臣才会诬陷忠臣,谁想要做这个奸贼,那么就请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