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晚上回家,赵兴便在书房里找到了几本沾满灰尘的启蒙教材,简单翻翻看看,觉得问题也不大,日子便一天天过去了。
嘉泰四年,四月三十日,己巳月,甲子日,宜开业、开工。
这一天赵兴背着书箱出门后,乘坐小船从水路往城的东北驶去,着陆之后又走了一段时间才到达目的地。
大周对教育方面挺看重,在学堂建设方面投入了不小精力,但州县的官方学校还是兴废无常,而一些地主商贾私下也会聘请有些名望的读书人一同筹建私学,萧家自然也与其他大户人家一起建设过学堂,让普通人家的孩子和本家的庶子前往学习。
骊山书院不是在一个叫“骊山”的山上,说起它的名字来历,还挺曲折。
城里面稍微高点的山石大都是在城的西北角,而东北方地势虽有起伏,但顶多算是小土丘而已。骊山书院是建造在一个低矮山丘上的平地处,据说最开始叫做麓山书院,取其山麓之意,之后‘麓’被人写成了‘麗’,索性就叫‘骊山’了。
这里远离闹市,环境静谧,是一个适合读书养性的地方。赵兴向周围的人打探书院所在之后倒也找得轻松,转过一处林子,就可以看见一道匍匐于山坡的石阶,石刻斧凿,周边苔痕侵染,古朴之意油然而生。
赵兴拾级而上,通报了门房,便有人领着他去见山长。一路上,细细碎碎的读书声偶尔传来,声音清朗,不似孩童,显然是已经过了启蒙的学子正在读经。
山长的年纪与赵兴的想象中相比年轻不少,比周平要大一点,大约四十的样子,着一身棕色直缀对襟长衫,宽大的袖口可收星揽月,头戴乌角巾,留着修理工整的八字胡,中年的儒雅博学之士的身份不言自明。
见到他时,对方正在视察老师和学子上课的情况,赵兴将自己的来意表面之后就被领着进了一间房屋,并简单说了自己名字,张庸,张承良。安排他坐下后,泡上一杯茶,倒也周道。
接着他从书架上拿出了几张写满字的纸在自己的书桌前看了起来,应该是赵兴的个人资料了。
青烟从香炉里阵阵袅袅地升起,熏香弥漫,偶尔有读书声传来,总体上来说,房间里静悄悄的。赵兴坐在椅子上,暗自打量着房间的陈设。这间屋子不大不小,各种设施配备齐全,房门处放有供人坐着闲聊的桌椅,旁边是专用于烹茶的桌案和席子,再往里是书桌和放着零散书籍的架子,屏风应该还遮挡着一些其他东西,翠绿别致的盆栽必不可少。阳光烁人,从朱红色的雕花木窗钻进来,零零散散地撒在挂于墙壁的字画上,颇有雅居意味,令人一进忘俗。
不大一会,山长张庸问话。
“进之与周平是何关系?”他也不抬头,仍旧看着面前的几张纸问道。
“以前的邻里。几天前他去外地做官了。”
“这个我也知晓。”
接着两人便一问一答起来,似乎是知道对方的学识并不高,问的都是关于赵兴个人生活方面,例如家境、经历之类的,在问完最后一个问题,短暂的沉默之后,张庸点点头道:“我与安康相识,他介绍的人自然是没有什么问题,这一点进之无需担忧,但过程还是需要走走,等会儿会请一些老师前来与你谈一些教学方面的事情,其中可能会涉及一些学识方面,进之尽量回答便可。”
“现在离下课还有些时间,不妨四处走走,熟络熟络书院的环境,等到钟声响起,再来此处.....”
“劳烦山长。”
赵兴走出房间,来到外面的走廊上,拍栏而望。这里是楼上的第三层,也是整个书院最高的地方。他站在这里俯视一阵,其格局错落已大致了然于心间。
骊山书院不大,呈一横放的“目”字而建,而他所处的位置正是最右下方,三处庭院里的树木不高,却枝叶繁茂,显然经过特意种养和修剪,黑瓦灰墙互相连通,房顶上有枯叶零落,若是有风吹过,也有几片随之被带到地上,屋檐下的通道里偶尔有人影晃动,不知是学生还是老师,整个书院透露着幽静、祥和的气息,恍如隔绝俗世,独成一片天地。
赵兴听见隐隐约约的读书声从对面低矮的小舍传来,根据其音色和念出的内容,猜想这里就是学子启蒙之后上课的地方,那工作的地方应该是其他的庭院了,他这样想着,就走下楼梯。
嘉泰四年,四月三十日,己巳月,甲子日,宜开业、开工。
这一天赵兴背着书箱出门后,乘坐小船从水路往城的东北驶去,着陆之后又走了一段时间才到达目的地。
大周对教育方面挺看重,在学堂建设方面投入了不小精力,但州县的官方学校还是兴废无常,而一些地主商贾私下也会聘请有些名望的读书人一同筹建私学,萧家自然也与其他大户人家一起建设过学堂,让普通人家的孩子和本家的庶子前往学习。
骊山书院不是在一个叫“骊山”的山上,说起它的名字来历,还挺曲折。
城里面稍微高点的山石大都是在城的西北角,而东北方地势虽有起伏,但顶多算是小土丘而已。骊山书院是建造在一个低矮山丘上的平地处,据说最开始叫做麓山书院,取其山麓之意,之后‘麓’被人写成了‘麗’,索性就叫‘骊山’了。
这里远离闹市,环境静谧,是一个适合读书养性的地方。赵兴向周围的人打探书院所在之后倒也找得轻松,转过一处林子,就可以看见一道匍匐于山坡的石阶,石刻斧凿,周边苔痕侵染,古朴之意油然而生。
赵兴拾级而上,通报了门房,便有人领着他去见山长。一路上,细细碎碎的读书声偶尔传来,声音清朗,不似孩童,显然是已经过了启蒙的学子正在读经。
山长的年纪与赵兴的想象中相比年轻不少,比周平要大一点,大约四十的样子,着一身棕色直缀对襟长衫,宽大的袖口可收星揽月,头戴乌角巾,留着修理工整的八字胡,中年的儒雅博学之士的身份不言自明。
见到他时,对方正在视察老师和学子上课的情况,赵兴将自己的来意表面之后就被领着进了一间房屋,并简单说了自己名字,张庸,张承良。安排他坐下后,泡上一杯茶,倒也周道。
接着他从书架上拿出了几张写满字的纸在自己的书桌前看了起来,应该是赵兴的个人资料了。
青烟从香炉里阵阵袅袅地升起,熏香弥漫,偶尔有读书声传来,总体上来说,房间里静悄悄的。赵兴坐在椅子上,暗自打量着房间的陈设。这间屋子不大不小,各种设施配备齐全,房门处放有供人坐着闲聊的桌椅,旁边是专用于烹茶的桌案和席子,再往里是书桌和放着零散书籍的架子,屏风应该还遮挡着一些其他东西,翠绿别致的盆栽必不可少。阳光烁人,从朱红色的雕花木窗钻进来,零零散散地撒在挂于墙壁的字画上,颇有雅居意味,令人一进忘俗。
不大一会,山长张庸问话。
“进之与周平是何关系?”他也不抬头,仍旧看着面前的几张纸问道。
“以前的邻里。几天前他去外地做官了。”
“这个我也知晓。”
接着两人便一问一答起来,似乎是知道对方的学识并不高,问的都是关于赵兴个人生活方面,例如家境、经历之类的,在问完最后一个问题,短暂的沉默之后,张庸点点头道:“我与安康相识,他介绍的人自然是没有什么问题,这一点进之无需担忧,但过程还是需要走走,等会儿会请一些老师前来与你谈一些教学方面的事情,其中可能会涉及一些学识方面,进之尽量回答便可。”
“现在离下课还有些时间,不妨四处走走,熟络熟络书院的环境,等到钟声响起,再来此处.....”
“劳烦山长。”
赵兴走出房间,来到外面的走廊上,拍栏而望。这里是楼上的第三层,也是整个书院最高的地方。他站在这里俯视一阵,其格局错落已大致了然于心间。
骊山书院不大,呈一横放的“目”字而建,而他所处的位置正是最右下方,三处庭院里的树木不高,却枝叶繁茂,显然经过特意种养和修剪,黑瓦灰墙互相连通,房顶上有枯叶零落,若是有风吹过,也有几片随之被带到地上,屋檐下的通道里偶尔有人影晃动,不知是学生还是老师,整个书院透露着幽静、祥和的气息,恍如隔绝俗世,独成一片天地。
赵兴听见隐隐约约的读书声从对面低矮的小舍传来,根据其音色和念出的内容,猜想这里就是学子启蒙之后上课的地方,那工作的地方应该是其他的庭院了,他这样想着,就走下楼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