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知青刚拴好马,邮递员就到了,他骑在一匹高头大马上,马蹄扬起的灰尘在阳光下飞舞。黄小东,你的挂号信!邮递员弯腰递给小东一封家信,随后扬鞭而去。
黄小东立在蒙古包前就打开了信,吴老太用三分之二的胃换来的证明信露了出来。她钻进蒙古包,盘腿坐在毡毯上,把信细读了一遍,乘着别的女知青还没有回来,小方也钻进蒙古包。
他帮黄小东烧了一壶热茶,晾出一碗,送到黄小东面前,喝茶暖暖身子吧,小方说。在家从不干家务的小方,来内蒙后成了做饭烧茶的好手,还学会了伺候黄小东。看见那张洁白的证明信,一种不祥的预兆浮上小方的心头。
小东一口气喝光了一杯茶,目光望向小方,她说,我要回北京了,你说,我走不走?
当然得走!小方毫不犹豫地说,这让小东有一点儿遗憾。
小东说,你舍得我走?
留在这儿,只能都完蛋。小方说。
小东的心中,又涌起一丝淡淡的失落。
多年来,黄小东享受着男知青们众星捧月的荣耀,享受着小方无所不在的温情,她习惯了这些,觉得自己生来就是要让人依赖和崇拜的。本来她希望小方痛哭流涕求她留下的,可小方却一个“留”字也没说。
小东说,那我就先回北京,咱们的事儿只能从长计较。
不用担心,有书有马有肉,我就能活下来。小方说。
两人都沉默了。他们并肩坐在毯子上,各自想着心事。
小东明白,小方说得对,她应该毫不犹豫地回北京,相比两人之间的恋情,个人的前程要重要得多,她浪费的时间够多了。
小东想起,多年前的一天,她站在中学生朗诵比赛的讲台上,大声朗读自己的作文,题目是“我的理想”。她的理想,是当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让自己的文字穿越世人的心灵,成为人类灵魂工程师。那次朗诵,她得了市里中学生朗诵优秀奖,从此成为一颗明星,当了学生会会长。她年年都是三好生,直到高二那年,一场运动让她所有理想化为泡沫,只得服从分配来到内蒙插队。
临下乡前,她去看已经靠边站的班主任,那位挖掘出她文学才能的女老师说,小东,你是块金子,早晚都会发光。
插队八年后,命运有了转机。
解放后,老黄夫妻二人双双来到北京。老黄进了华夏日报当编辑,秀珍进了市妇联当秘书。夫妻都成了国家公职人员,职业前景却并不怎么顺当,因为他们的地主出身。秀珍对老黄说,咱们只有入了组织,才能有前程。秀珍身体力行,踊跃参加入党积极份子大会,认真向组织汇报思想,每年都要毕恭毕敬向组织交上一份入党申请书。
组织上对秀珍也很重用。作为几任妇联主席的秘书,秀珍从起草领导发言稿到为领导找保姆,都完成得十分出色。那手漂亮的钢笔字,更让人赞叹不已。秀珍成了机关人人夸赞的老黄牛,可她的“组织问题”,却迟迟得不到解决。
妇联表面是个民间组织,其实是一级政府。作为市机关,既要安置等待提拔的女干部,也要安置跟随老公进京的官太太。机关中的局级一抓一把,处级就更多如芝麻粒,连财会主管都是个处长。
如此多的机会,几十年却统统与吴秀珍失之交臂。除了出身之外,主要原因,是机关的人事之争。秀珍是老领导眼前的红人,新领导就难免不买账,因此领导换了几届,秀珍作为机关最老的秘书,上升之路却一次次地中断。秀珍重新站队了几次,大好年华也就哗哗流过去了。
既然秀珍如此忠心耿耿,第一任书记为何不发展加她入组织?这是就谁也不明白了。厅局级干部中,从秘书中成长起来的比比皆是,哪怕是司机呢,提拔也只是领导一句话的事儿。有时人心的秘密,是心理学家也解释不了的。
为弥补职业生涯的缺陷,秀珍就极力经营人缘。有同事生病,她第一个买了水果点心去探望,谁有了什么事,她总尽力伸出援助之手,就是家里包了饺子,也得给单身司机送一碗。机关上下提起老吴,扫地的阿姨、食堂的大师傅都竖起大拇指。
黄小东立在蒙古包前就打开了信,吴老太用三分之二的胃换来的证明信露了出来。她钻进蒙古包,盘腿坐在毡毯上,把信细读了一遍,乘着别的女知青还没有回来,小方也钻进蒙古包。
他帮黄小东烧了一壶热茶,晾出一碗,送到黄小东面前,喝茶暖暖身子吧,小方说。在家从不干家务的小方,来内蒙后成了做饭烧茶的好手,还学会了伺候黄小东。看见那张洁白的证明信,一种不祥的预兆浮上小方的心头。
小东一口气喝光了一杯茶,目光望向小方,她说,我要回北京了,你说,我走不走?
当然得走!小方毫不犹豫地说,这让小东有一点儿遗憾。
小东说,你舍得我走?
留在这儿,只能都完蛋。小方说。
小东的心中,又涌起一丝淡淡的失落。
多年来,黄小东享受着男知青们众星捧月的荣耀,享受着小方无所不在的温情,她习惯了这些,觉得自己生来就是要让人依赖和崇拜的。本来她希望小方痛哭流涕求她留下的,可小方却一个“留”字也没说。
小东说,那我就先回北京,咱们的事儿只能从长计较。
不用担心,有书有马有肉,我就能活下来。小方说。
两人都沉默了。他们并肩坐在毯子上,各自想着心事。
小东明白,小方说得对,她应该毫不犹豫地回北京,相比两人之间的恋情,个人的前程要重要得多,她浪费的时间够多了。
小东想起,多年前的一天,她站在中学生朗诵比赛的讲台上,大声朗读自己的作文,题目是“我的理想”。她的理想,是当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让自己的文字穿越世人的心灵,成为人类灵魂工程师。那次朗诵,她得了市里中学生朗诵优秀奖,从此成为一颗明星,当了学生会会长。她年年都是三好生,直到高二那年,一场运动让她所有理想化为泡沫,只得服从分配来到内蒙插队。
临下乡前,她去看已经靠边站的班主任,那位挖掘出她文学才能的女老师说,小东,你是块金子,早晚都会发光。
插队八年后,命运有了转机。
解放后,老黄夫妻二人双双来到北京。老黄进了华夏日报当编辑,秀珍进了市妇联当秘书。夫妻都成了国家公职人员,职业前景却并不怎么顺当,因为他们的地主出身。秀珍对老黄说,咱们只有入了组织,才能有前程。秀珍身体力行,踊跃参加入党积极份子大会,认真向组织汇报思想,每年都要毕恭毕敬向组织交上一份入党申请书。
组织上对秀珍也很重用。作为几任妇联主席的秘书,秀珍从起草领导发言稿到为领导找保姆,都完成得十分出色。那手漂亮的钢笔字,更让人赞叹不已。秀珍成了机关人人夸赞的老黄牛,可她的“组织问题”,却迟迟得不到解决。
妇联表面是个民间组织,其实是一级政府。作为市机关,既要安置等待提拔的女干部,也要安置跟随老公进京的官太太。机关中的局级一抓一把,处级就更多如芝麻粒,连财会主管都是个处长。
如此多的机会,几十年却统统与吴秀珍失之交臂。除了出身之外,主要原因,是机关的人事之争。秀珍是老领导眼前的红人,新领导就难免不买账,因此领导换了几届,秀珍作为机关最老的秘书,上升之路却一次次地中断。秀珍重新站队了几次,大好年华也就哗哗流过去了。
既然秀珍如此忠心耿耿,第一任书记为何不发展加她入组织?这是就谁也不明白了。厅局级干部中,从秘书中成长起来的比比皆是,哪怕是司机呢,提拔也只是领导一句话的事儿。有时人心的秘密,是心理学家也解释不了的。
为弥补职业生涯的缺陷,秀珍就极力经营人缘。有同事生病,她第一个买了水果点心去探望,谁有了什么事,她总尽力伸出援助之手,就是家里包了饺子,也得给单身司机送一碗。机关上下提起老吴,扫地的阿姨、食堂的大师傅都竖起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