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无法加载

    对于大唐而言,开元二十一年不是个好年份,雨水太多,不受河道约束,泛滥成灾。

    此时的长安同样受到连绵秋雨的袭扰,关陇地区水患严重,大部份地区绝收。

    关于各地的灾情报告如雪‘花’般飞到李隆基的案前。

    君忧臣更忧。李隆基书房里站着数名神‘色’凝重的内阁重臣,就赈灾和暂时迁都洛阳等事商量。

    开元年间,李隆基数次迁都洛阳办公,之前可以说是出于兴致,现在则是被迫。水灾导致了京城的粮食价格暴涨,半天一价,为了减轻京城的负担,李隆基只好选择东迁。

    迁都对于长安的民众是好事,少了数万人就食,长安的粮食压力相应减轻。大臣们对此没有异议。

    作为京兆尹,裴耀卿没有资格参加内阁例会,但是他曾经历任河南转运使,运粮赈灾方面是个专家,李隆基特意将他招来询问。

    裴耀卿侃侃而言,认为为赈灾之事没有捷径不能取巧,只能从长计议,疏通河槽之道,加强江淮粮食的转运力度。

    李隆基深以为然,恨不早听其计。

    “陛下,”热议之际,一风度翩翩者谋定而后言。

    李隆基望去,认得是新入内阁暂为较检中书‘侍’郎的张九龄。开元中,大唐内阁成员的变化很大,除了中书令萧嵩外,其余的都换了人,韩休替代了年初病逝的裴光庭为相,此外,还有新面孔如黄‘门’‘侍’郎李林甫等。

    只听张九龄道:“漕运是百年大计,不可荒废。臣建议在黄河河道沿途开建大型粮仓,分级转运。”

    “张‘侍’郎所言甚合朕意,裴卿家可记下了,以后关陇的稳定就有赖于卿家了。”

    李隆基言下之意竟是准备重用裴耀卿。

    站在众内阁成员最末的是黄‘门’‘侍’郎李林甫,见裴耀卿凭聊聊数语得宠,不禁又羡又妒。他是靠惠妃娘娘的恩惠以及投机取巧上位的,害人能力有余,而拙于治国方略,今天的议题与他的智慧无缘。

    但是,既然到会,他肯定不甘心只做听众,他在等待时机抛出大议题,以取媚武家和宁王爷。

    迁都与赈灾之事暂告一段落。会议似乎要散去,这时,一直保持沉默的李林甫出招了:“陛下,臣有奏。”

    “何事?”李隆基看向他。

    “臣入宫前,遇见瀚海回纥部的使者,他托臣向陛下伸冤!”

    李林甫双手捧着一束羊皮书,毕恭毕敬高举过顶。

    高力士接过羊皮,递到疑‘惑’不解的李隆基手上。

    随着羊皮的展开,众人看见李隆基的脸‘色’渐渐‘阴’云密布,眼看风雨‘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