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窗口看向下面进进出出的忙碌人群,他的心中也有着期待。
吐蕃使节团在含元殿面了两次圣后,就不了了之,对于吐蕃的请求,李治几乎是通盘否定。
因为大非川之战,吐蕃本来就是侵略一方,无端覆灭藩国吐谷浑,后又大举入侵西域,直逼安西四镇,才惹得李治派出薛仁贵,大军开赴藏原。
大唐败了一次,但依旧底气十足,李治的态度鲜明,如果吐蕃不乖乖缩回高原上,就等着开战吧!
李彦清楚历史走向,接下来大唐确实收回了安西四镇,但并没有与吐蕃发生正面冲突。
钦陵在衡量了双方的实力后,果断退走,让大唐蓄足了力,握紧了拳头,然后一拳打在空气上。
这不是结束,吐蕃准备完毕,还会率军再度出击。
接下来,每每吐蕃都是占据主动的一方,大唐败了自不必说,就算胜了也捞不到什么好处。
颇有点后世宋朝那味道了。
你说它打胜仗了么,胜了,可为什么还是那么弱呢?
因为赢的时候,见不到好处,一旦败了,就是损失惨重。
这谁受得了?
但没办法,农耕王朝的战争损失,真的不比草原游牧民族。
每次发动战争,不能光看士兵伤亡、粮食消耗,要这么计算,如果不打仗,这些士兵本来该是种地生产的,结果他们脱产上前线,行军的每一天都要张着嘴消耗粮草,一来一去,损失可就太大了。
这也是中原王朝往往休养很长一段时间,却能在十几年的战争狂潮中,将积蓄消耗殆尽的原因。
文景之治后的汉武帝如此,杨坚之后的杨广如此,贞观之治后的李治其实也是这样。
东征西讨,扩大疆域,灭高句丽灭了个爽,结果除了盛名外,实质好处并不多。
相比起来,李世民当年没能灭得了高句丽,但斩获高句丽军士达四万多人,自身损失不到两千,同时缴获了大量的牛马、装备、奴仆等等,实大于名,把高句丽折腾得半废,自己收获满满,这样打仗才是胜利。
且不说大唐,吐蕃同样如此,接下来与大唐打仗,明明连连取胜,但国内也打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要知道吐蕃在这段时期,还得老天眷顾,气候条件那叫一个好。
在打了大胜仗的情况下,都弄成这模样,可以看出战争有多么伤。
不过没办法,古代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既然代价这么大,所能追求的就是胜!
吐蕃使节团在含元殿面了两次圣后,就不了了之,对于吐蕃的请求,李治几乎是通盘否定。
因为大非川之战,吐蕃本来就是侵略一方,无端覆灭藩国吐谷浑,后又大举入侵西域,直逼安西四镇,才惹得李治派出薛仁贵,大军开赴藏原。
大唐败了一次,但依旧底气十足,李治的态度鲜明,如果吐蕃不乖乖缩回高原上,就等着开战吧!
李彦清楚历史走向,接下来大唐确实收回了安西四镇,但并没有与吐蕃发生正面冲突。
钦陵在衡量了双方的实力后,果断退走,让大唐蓄足了力,握紧了拳头,然后一拳打在空气上。
这不是结束,吐蕃准备完毕,还会率军再度出击。
接下来,每每吐蕃都是占据主动的一方,大唐败了自不必说,就算胜了也捞不到什么好处。
颇有点后世宋朝那味道了。
你说它打胜仗了么,胜了,可为什么还是那么弱呢?
因为赢的时候,见不到好处,一旦败了,就是损失惨重。
这谁受得了?
但没办法,农耕王朝的战争损失,真的不比草原游牧民族。
每次发动战争,不能光看士兵伤亡、粮食消耗,要这么计算,如果不打仗,这些士兵本来该是种地生产的,结果他们脱产上前线,行军的每一天都要张着嘴消耗粮草,一来一去,损失可就太大了。
这也是中原王朝往往休养很长一段时间,却能在十几年的战争狂潮中,将积蓄消耗殆尽的原因。
文景之治后的汉武帝如此,杨坚之后的杨广如此,贞观之治后的李治其实也是这样。
东征西讨,扩大疆域,灭高句丽灭了个爽,结果除了盛名外,实质好处并不多。
相比起来,李世民当年没能灭得了高句丽,但斩获高句丽军士达四万多人,自身损失不到两千,同时缴获了大量的牛马、装备、奴仆等等,实大于名,把高句丽折腾得半废,自己收获满满,这样打仗才是胜利。
且不说大唐,吐蕃同样如此,接下来与大唐打仗,明明连连取胜,但国内也打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要知道吐蕃在这段时期,还得老天眷顾,气候条件那叫一个好。
在打了大胜仗的情况下,都弄成这模样,可以看出战争有多么伤。
不过没办法,古代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既然代价这么大,所能追求的就是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