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六章厚积薄发
生怕打搅老先生的午休,田文建愣是在周围转了近一个小时,这才走进了老师的老师--辅成老先生居住的朗润园。
楼前一排老白杨,木叶尽脱。几株干枯的植物在寒风中萧瑟。走进楼道,玄关更加破旧,似乎很久没有人来维修,楼梯数处剥落,寒风从楼门破损处吹进,寒意袭人。想到老先生那昔日的同学少年,仍然健在的谁不宝马香车,华屋美舍?眼前的清冷落寞,让田文建百感交集。
敲开房门,一位四十来岁的阿姨迎了出来,热情无比的招呼田文建进屋。
房间不大,却到处堆满了书,书架前摆着张老书桌,从那斑斑驳驳的油漆上可以看出,它忠实地陪伴着先生阅尽了岁月沧桑。老书桌摆着一张躺椅,显得愈加局促。
此情此景,让田文建想起一位波斯国王曾往潘布罗克小屋拜会曾两任英国首相的约翰-罗素,罗素先生为房子的狭小而向国王道歉,国王说:“屋子确实不大,却住着一位大人物”。老先生能在这方寸之地亲炙中外先哲,又有何小可言呢?
书房门上挂着一幅字,为文天祥在元兵狱中所作: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看那龙飞凤舞地落款,原来是老先生的手书。
“来了,坐,快坐。”
正看的入神,老先生从里间走了出来,和颜悦色地打起了招呼。面对着这位满头银发,下颔浑圆,表情开朗安详的世纪老人,田文建真不知道该怎么开口。毕竟在国外那么多年,见着老师教授都是直呼其名,师生关系根本不像国内这么严肃。更何况他这个门下徒孙有名无实,闻博教授除了开了一张书单之外,并没有真正的教授过什么。
见田文建有些拘束,老先生先坐了下来,一边招呼他喝茶,一边用带有点川音的普通话,微笑着说道:“闻博每次来电话都会提起你,言谈之间似乎还有些不满,总认为你不务正业。现在想来真是可笑,他自己读一辈子死书,还不让学生学以致用,这是哪门子的道理吆?”
田文建反应过来,连忙深深的鞠了一躬,一脸诚惶诚恐的表情,不好意思地说道:“文建太过浮躁,根本就不是静下心来做学问的那块料,为了混张文凭,只能投机取巧,让先生见笑了。”
真够坦率的,要知道闻博早就提过,眼前这位专攻伦理学的博士,居然连《康德的审美哲学》都没看过,更别说系统地学习自己的其他著作了。要知道他可是公认的中国伦理学第一人,是国内最早研究康德思想的学术泰斗。
本以为老先生会像刚回国时闻博那样考校一番,却没想到老先生话锋一转,呵呵笑道:“社科院哲学所的专业图书,在国内是首屈一指的,特别是有购书外汇,每年都可以购许多国外书刊,能够随时了解国外哲学研究的新进展。小伙子,别灰心丧气,仅为此就应该好好庆贺一下呀。”
看来闻教授说得真不少,连他被冷处理的事都抖出来了。田文建暗叹了一口气,若无其事地笑道:“您老说得对,是值得庆祝一番。毕竟相比之下,国外的专业书刊太贵了。虽说图书馆也有采购,可狼多肉少,怎么轮也轮不着。”
“北图的书也不少,你若借不着,我帮你借,记得按时归还就行了。”提起读书,老先生顿时来了精神。时不时瞄两眼他那堆得满满的书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田大博士不是书呆子,也不想成为书呆子。正如老先生刚才所说的那样,他学东西带有几分功利主义色彩,讲究的是学以致用。至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那些可能穷其一生都无法搞明白的问题,田大博士是不屑于去研究的。
今天来只是礼节性的拜访,并不是学术上的“认祖归宗”。毕竟他现在的身份太敏感了,那么多人都盯着自己,绝不能再节外生枝。也正因为如此,田大博士是两手空空来的,什么礼物都没有准备。
见老先生当真了,田文建连忙摇头笑道:“文建起步晚,底子薄,能在两年内看完哲学所的书,已经是很不容易了,哪敢因噎废食啊。”
老先生桃李满天下,随便拉出来一个不是博士生导师,就是硕士生导师。田文建相信,像他这样不给面子的肯定第一个。令他倍感意外的是,老先生并没有生气,而是不无感慨地叹道:“现在不仅是有一些学生,还有一些老师,脑子里都是名、利、权。有了权,就有名有利。一些人有了权,就升为教授、博导,就有几十万、上百万的课题研究费。
有的人连文章都不会写,领了一个题目,找几个学生来写。写完之后,每个学生拿一点钱,余下大部分的钱都进了自己的腰包。书出版时,他利用权力署上自己的名字。作为该书着作者,又省心、又省力、又得名、又得利,蒙骗多少不明真相的读者。
当今社会对这些人真没有什么好办法,一般人不敢去反这个潮流,如果反了,就没有饭吃。你能回来,能做到现在这一步,已经很不容易了。闻博没看错你,我很欣慰。”
是肯定也是叮嘱,同时还默认了田文建这种与他刻意保持距离的行为。这让田文建很是感动,连连点头道:“人贵在自知之明,文建就是一个教书匠,没那么大学问,自然也不敢著书立说。”
生怕打搅老先生的午休,田文建愣是在周围转了近一个小时,这才走进了老师的老师--辅成老先生居住的朗润园。
楼前一排老白杨,木叶尽脱。几株干枯的植物在寒风中萧瑟。走进楼道,玄关更加破旧,似乎很久没有人来维修,楼梯数处剥落,寒风从楼门破损处吹进,寒意袭人。想到老先生那昔日的同学少年,仍然健在的谁不宝马香车,华屋美舍?眼前的清冷落寞,让田文建百感交集。
敲开房门,一位四十来岁的阿姨迎了出来,热情无比的招呼田文建进屋。
房间不大,却到处堆满了书,书架前摆着张老书桌,从那斑斑驳驳的油漆上可以看出,它忠实地陪伴着先生阅尽了岁月沧桑。老书桌摆着一张躺椅,显得愈加局促。
此情此景,让田文建想起一位波斯国王曾往潘布罗克小屋拜会曾两任英国首相的约翰-罗素,罗素先生为房子的狭小而向国王道歉,国王说:“屋子确实不大,却住着一位大人物”。老先生能在这方寸之地亲炙中外先哲,又有何小可言呢?
书房门上挂着一幅字,为文天祥在元兵狱中所作: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看那龙飞凤舞地落款,原来是老先生的手书。
“来了,坐,快坐。”
正看的入神,老先生从里间走了出来,和颜悦色地打起了招呼。面对着这位满头银发,下颔浑圆,表情开朗安详的世纪老人,田文建真不知道该怎么开口。毕竟在国外那么多年,见着老师教授都是直呼其名,师生关系根本不像国内这么严肃。更何况他这个门下徒孙有名无实,闻博教授除了开了一张书单之外,并没有真正的教授过什么。
见田文建有些拘束,老先生先坐了下来,一边招呼他喝茶,一边用带有点川音的普通话,微笑着说道:“闻博每次来电话都会提起你,言谈之间似乎还有些不满,总认为你不务正业。现在想来真是可笑,他自己读一辈子死书,还不让学生学以致用,这是哪门子的道理吆?”
田文建反应过来,连忙深深的鞠了一躬,一脸诚惶诚恐的表情,不好意思地说道:“文建太过浮躁,根本就不是静下心来做学问的那块料,为了混张文凭,只能投机取巧,让先生见笑了。”
真够坦率的,要知道闻博早就提过,眼前这位专攻伦理学的博士,居然连《康德的审美哲学》都没看过,更别说系统地学习自己的其他著作了。要知道他可是公认的中国伦理学第一人,是国内最早研究康德思想的学术泰斗。
本以为老先生会像刚回国时闻博那样考校一番,却没想到老先生话锋一转,呵呵笑道:“社科院哲学所的专业图书,在国内是首屈一指的,特别是有购书外汇,每年都可以购许多国外书刊,能够随时了解国外哲学研究的新进展。小伙子,别灰心丧气,仅为此就应该好好庆贺一下呀。”
看来闻教授说得真不少,连他被冷处理的事都抖出来了。田文建暗叹了一口气,若无其事地笑道:“您老说得对,是值得庆祝一番。毕竟相比之下,国外的专业书刊太贵了。虽说图书馆也有采购,可狼多肉少,怎么轮也轮不着。”
“北图的书也不少,你若借不着,我帮你借,记得按时归还就行了。”提起读书,老先生顿时来了精神。时不时瞄两眼他那堆得满满的书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田大博士不是书呆子,也不想成为书呆子。正如老先生刚才所说的那样,他学东西带有几分功利主义色彩,讲究的是学以致用。至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那些可能穷其一生都无法搞明白的问题,田大博士是不屑于去研究的。
今天来只是礼节性的拜访,并不是学术上的“认祖归宗”。毕竟他现在的身份太敏感了,那么多人都盯着自己,绝不能再节外生枝。也正因为如此,田大博士是两手空空来的,什么礼物都没有准备。
见老先生当真了,田文建连忙摇头笑道:“文建起步晚,底子薄,能在两年内看完哲学所的书,已经是很不容易了,哪敢因噎废食啊。”
老先生桃李满天下,随便拉出来一个不是博士生导师,就是硕士生导师。田文建相信,像他这样不给面子的肯定第一个。令他倍感意外的是,老先生并没有生气,而是不无感慨地叹道:“现在不仅是有一些学生,还有一些老师,脑子里都是名、利、权。有了权,就有名有利。一些人有了权,就升为教授、博导,就有几十万、上百万的课题研究费。
有的人连文章都不会写,领了一个题目,找几个学生来写。写完之后,每个学生拿一点钱,余下大部分的钱都进了自己的腰包。书出版时,他利用权力署上自己的名字。作为该书着作者,又省心、又省力、又得名、又得利,蒙骗多少不明真相的读者。
当今社会对这些人真没有什么好办法,一般人不敢去反这个潮流,如果反了,就没有饭吃。你能回来,能做到现在这一步,已经很不容易了。闻博没看错你,我很欣慰。”
是肯定也是叮嘱,同时还默认了田文建这种与他刻意保持距离的行为。这让田文建很是感动,连连点头道:“人贵在自知之明,文建就是一个教书匠,没那么大学问,自然也不敢著书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