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看起来像是一句玩笑话,可事实正是如此。

    第三层次是“情感和归属的需要”,而感情上的需要,往往b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

    为了生计奔波劳碌,风餐露宿时,人为生存的本能而活着。

    只有当生理要求都满足了,人才能思考更高层次的需求,没有感受到身边人的关怀,便认为自己没有价值活在这世界上。故而这第三层需求又会被翻译为“社交需要”。

    可是你要说,梅英卫这几句诗,也没说人家跟谁“社交”了啊?

    实际上,这句“渔人归去晚”,恰恰说明了这人一天都在外面混迹,可能在茶摊上与一群老少爷们侃大山,可能去城中市集里闲逛,可能去到老友家中,八卦一下渔村近来的新鲜事。

    这是“晒网休息”的一天,既然没窝在家里,那自然是寻求社交去了。

    这一个“晚”字,还说明了他“永远都不会累,他还想再玩三天三夜”。

    而且,这里面还有他的归属。

    谁也不知道,“沽酒入芦花”——那看不见的芦苇荡後面,究竟是什麽。

    可都知道,那是渔人的归属。

    可能那里面隐藏着他的渔船,他回到船上,开始享受这段悠闲的时光。

    可能,是同样“冲烟赤云霞”下的他的家——

    媳妇已经烹好了晚餐,就等着他打回了酒,一起享用。

    这种“言有尽”,却“意无穷”的表达方式,尤见作者的高明之处,隽永有味,值得人细细遐想。

    陈成看着这首诗,甚至会联想到刘长卿五绝的名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同样是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

    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更关键的是,同样无人能说得清“夜归人”的来龙去脉,偏偏就能传递给人圆美流转,自有其美的感受。

    旧T诗的高妙之处,便就在於总不把事情完全交待清楚,实则也没有人关心这事情是否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