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六十六章 打手(1/6)
郑朗为这两人居然想了半天。
最后还是放过了,一是他与王安石不同,王安石改到最后,差一点成为孤家寡人,自己敌人也渐渐多了起来,不过问题不大,比如举报制度,能放能收,一收,怨言渐渐平息,再放出几个利好的息消,最少不至于落得孤家寡人的地步。
他与王安石起点不同,可以说自己乃是真正的三朝老臣,朝中仅有的几个元勋之一,尽管自己年龄并不算很老。
他有预防,不要说唐邓,就是文彦博,自己若想,也能随时将他弄下去。
西北继续。
西夏大军返回,董毡不傻,得了大量好处,随着徐徐撤兵返回河湟。某种程度上,董毡起了一些作用,梁氏不得不在甘凉派驻大量军队,至此,西夏暂时是不可能出动三十万大军了。
可她仍然不甘心,绥州划为延州管辖,因此延州有三大要冲,第一乃是金明寨,此乃延州城的门户所在。还有延州正北,绥州正西的黑水寨,那是嵬名山帐下诸族重要的墙壁,一旦黑水寨破,分布在大里河一带的一万多投降羌户全部暴露在西夏人的进攻之下。再有延州东北,绥州西南的怀宁寨,怀宁寨不但是绥州的外围墙壁,还有一条大道直通横山,所有通向横山诸道当中,以此径最捷。梁乙埋于是在怀宁寨六十里外筑细浮图寨,派重兵守之。看到吐蕃撤兵,又命三万骑侵犯怀宁城。攻打数日不能克。士气低落之时,西路都巡检贾翊与大将燕达率所部五百骑兵跃马奋击,所向披靡,夏兵不能战胜。于是色沮,这才是五百宋骑,若是五千一万宋骑来到如何,仓捉地撤回细浮图寨。
宋朝君臣接到源源不断的入侵军报,大家只能叹一口气,梁氏是疯了。
十月,梁氏派使贺正。郭逵没有让他入境,请旨赵顼,赵顼愤怒地说,屡次犯顺,不敢收接。
朕不是傻子,想打就打,想和就和啊。那有那么容易的事。
郑朗于是请赵顼写一篇策子,关于换俘一事。许多激进的人认为朝廷太软弱了,居然为了苟和。用精壮的战俘交换没有用的蕃羌民众。至于未来的作用,很难有人想到的。皆认为郑朗是谦让朝堂上的求和派,但这也是苟和!
中间派往往就是这样的,弄不好很容易两面不讨好。
但中间派也有中间派的好处,众口难调,若是一个饭店容易,别要问我做那种口味,我喜做辣的,针对就是辣的,我喜做甜的。就针对喜甜的食客,只要抓住这些口味的人生意就会蒸蒸日上了,然而这是一个国家,各人有各人的想法,无法回避过去。五味中如果仅满足那份喜辣的百姓,其他四味怎么办?有本事将他们回避吗?
可这道菜必须做上来,只能牵就。除了少数一部分人会认同,大多数人有两个结果,一是强烈的反对,这是很糟糕的后果。二是觉得马马虎虎。食而无味,但能吃,其实这就算是成功了。
暂时在朝廷宣传之下,举国上下皆感到气愤,求和派不敢言,求战的声音占据上风,因此多数人认为郑朗做得不对。这时赵顼的文章登于报纸,中原百姓是朕的子民,缘边百姓也是朕的子民,朕所看的不是汉人、蛮人、羌人、蕃人,朕看到的仅是他们皆是朕的百姓子女。夏宋边境漫长,想要使缘边百姓一点伤害都不会受到,那是不可能的。伤害了就要想办法解救。这非是代价不代价的问题。
这样说,就没有问题了,若是自己子女在对方手中,那怕抓到对方十个俘虏,只要子女能平安的交换,做父母的也会交换的。
然后又说道,况且陕西遭到夏人入侵以来,缘边百姓承担着多少兵役力役,民不聊生,百业凋残,朝廷已经愧对矣,有机会将俘走的百姓换回来,为什么不换?
这篇文章公开刊登于日报上。
也传到西北,郑朗在君臣私下交谈时说过一句,就凭此文,当抵十万精兵。
有没有抵十万兵,不大好说的,可传到西北后,许多蕃族羌族遥望东方伏拜。
那怕不懂的人,也知道此举产生的积极意义。
司马光找到郑朗,说了一句:“郑公,你能包容百族,为何不能包容九等户?”
最后还是放过了,一是他与王安石不同,王安石改到最后,差一点成为孤家寡人,自己敌人也渐渐多了起来,不过问题不大,比如举报制度,能放能收,一收,怨言渐渐平息,再放出几个利好的息消,最少不至于落得孤家寡人的地步。
他与王安石起点不同,可以说自己乃是真正的三朝老臣,朝中仅有的几个元勋之一,尽管自己年龄并不算很老。
他有预防,不要说唐邓,就是文彦博,自己若想,也能随时将他弄下去。
西北继续。
西夏大军返回,董毡不傻,得了大量好处,随着徐徐撤兵返回河湟。某种程度上,董毡起了一些作用,梁氏不得不在甘凉派驻大量军队,至此,西夏暂时是不可能出动三十万大军了。
可她仍然不甘心,绥州划为延州管辖,因此延州有三大要冲,第一乃是金明寨,此乃延州城的门户所在。还有延州正北,绥州正西的黑水寨,那是嵬名山帐下诸族重要的墙壁,一旦黑水寨破,分布在大里河一带的一万多投降羌户全部暴露在西夏人的进攻之下。再有延州东北,绥州西南的怀宁寨,怀宁寨不但是绥州的外围墙壁,还有一条大道直通横山,所有通向横山诸道当中,以此径最捷。梁乙埋于是在怀宁寨六十里外筑细浮图寨,派重兵守之。看到吐蕃撤兵,又命三万骑侵犯怀宁城。攻打数日不能克。士气低落之时,西路都巡检贾翊与大将燕达率所部五百骑兵跃马奋击,所向披靡,夏兵不能战胜。于是色沮,这才是五百宋骑,若是五千一万宋骑来到如何,仓捉地撤回细浮图寨。
宋朝君臣接到源源不断的入侵军报,大家只能叹一口气,梁氏是疯了。
十月,梁氏派使贺正。郭逵没有让他入境,请旨赵顼,赵顼愤怒地说,屡次犯顺,不敢收接。
朕不是傻子,想打就打,想和就和啊。那有那么容易的事。
郑朗于是请赵顼写一篇策子,关于换俘一事。许多激进的人认为朝廷太软弱了,居然为了苟和。用精壮的战俘交换没有用的蕃羌民众。至于未来的作用,很难有人想到的。皆认为郑朗是谦让朝堂上的求和派,但这也是苟和!
中间派往往就是这样的,弄不好很容易两面不讨好。
但中间派也有中间派的好处,众口难调,若是一个饭店容易,别要问我做那种口味,我喜做辣的,针对就是辣的,我喜做甜的。就针对喜甜的食客,只要抓住这些口味的人生意就会蒸蒸日上了,然而这是一个国家,各人有各人的想法,无法回避过去。五味中如果仅满足那份喜辣的百姓,其他四味怎么办?有本事将他们回避吗?
可这道菜必须做上来,只能牵就。除了少数一部分人会认同,大多数人有两个结果,一是强烈的反对,这是很糟糕的后果。二是觉得马马虎虎。食而无味,但能吃,其实这就算是成功了。
暂时在朝廷宣传之下,举国上下皆感到气愤,求和派不敢言,求战的声音占据上风,因此多数人认为郑朗做得不对。这时赵顼的文章登于报纸,中原百姓是朕的子民,缘边百姓也是朕的子民,朕所看的不是汉人、蛮人、羌人、蕃人,朕看到的仅是他们皆是朕的百姓子女。夏宋边境漫长,想要使缘边百姓一点伤害都不会受到,那是不可能的。伤害了就要想办法解救。这非是代价不代价的问题。
这样说,就没有问题了,若是自己子女在对方手中,那怕抓到对方十个俘虏,只要子女能平安的交换,做父母的也会交换的。
然后又说道,况且陕西遭到夏人入侵以来,缘边百姓承担着多少兵役力役,民不聊生,百业凋残,朝廷已经愧对矣,有机会将俘走的百姓换回来,为什么不换?
这篇文章公开刊登于日报上。
也传到西北,郑朗在君臣私下交谈时说过一句,就凭此文,当抵十万精兵。
有没有抵十万兵,不大好说的,可传到西北后,许多蕃族羌族遥望东方伏拜。
那怕不懂的人,也知道此举产生的积极意义。
司马光找到郑朗,说了一句:“郑公,你能包容百族,为何不能包容九等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