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对於现在的台湾来说,是一个很陌生的产业,但就是这一我们不熟悉的产业,曾经支撑起台湾的工业发展,矿业在能源危机的年代,撑起台湾的一片天。而矿工的血泪,支撑台湾从农业时代进入工业时代。那一段黑金岁月,随着矿业的结束、时间的流逝逐渐被遗忘。
我们还记得吗?
曾经有一群矿工,他们在不见天日的地底下,承受高温、炎热,只为求得家人温饱;他们用他们黑暗换取台湾发展的黎明。那一段难以抹去的黑金岁月,是他们用血和泪为台湾的经济发展刻下的历史。他们,是那个时代下最好的见证者。
我们称那个年代为「黑金岁月」,那麽,台湾的煤矿史究竟是怎麽开始发展的呢?煤矿又为何被称为黑金呢?
台湾的第一个官煤始於1876年,但其实在西班牙人踏进台湾时,当时的居民就已经开始用煤生火煮饭、烧水,由此可见,台湾的居民对於煤矿的使用开始的非常早,而台湾於1905年开始进行机械采煤,当时日据政府引进新技术并逐渐开放煤田,煤年产量得以由1864年4,315吨增至1919年的百万吨。1949年国民政府迁台,因为失去外销市场,煤业曾一度停止生产,但随着工业发展的需要,1951年的煤产量回到一年165万吨,主要供应给电力公司发电使用。此後,煤业的发展直到2000年关闭最後一个矿坑才结束。
周朝南先生,是一位在矿坑里打滚四十多年的老矿工,他说:「我啊,一辈子都在跟矿坑打交道。」他曾分享过,在当时,经济、国防、民生、交通全部都是靠着煤炭发展,当时因战後百业萧条,台湾依靠的就是煤矿和农业支撑起基础,煤矿点亮台湾的经济工业基础,用那乌黑的煤,在台湾发展的基底扎扎实实的添入材料,让台湾闪耀光芒,我想,这是那个时代被称为黑金岁月的原因。但周朝南先生也提到,如今煤矿没了、矿工也老了,那谁要来记得这段历史?是不是等到所有矿工都逝去,就再也没有人记得这一段历史了?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吉鸿昌在《吉鸿昌》这一本书提到,凡走过必留下痕迹,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我想对於矿工们来说,也是如此,他们书写了属於自己的历史,不分对错、没有好坏。回首时光的长廊,我不仅一次这麽想,他们书写的不仅仅是矿工的历史,他们还书写了台湾经济的、工业的发展史,他们书写的历史,照亮了当下,也照亮了未来。令我更加敬佩的是,周朝南先生和他的矿工朋友,为了保存这段煤矿业史,自掏腰包建置了一个文物馆,亲自担任解说员,为的只是让更多人知道、记住这段历史,他们的努力并没有白费,随着当地观光业的发展,这一段旧时光也越来越多人知晓。
「就是热很辛苦,其它那有什麽?」这句话来自一位老矿工,这反映当时生活的困苦,同时也反映了矿工们的坚忍不拔的JiNg神。当时矿工的工作环境非常不友善,工人们得进入地底下数公里处,再钻入狭宅的煤面采煤,由於台湾煤矿的煤面缝隙相当小,最多只有40到60公分,采矿工采煤时仅能蜷曲着身子挖矿石。地底下伸手不见五指,空气cHa0Sh、闷热,空气闷热还使工人一天必须喝1到3公升的水,工人在工作时经常ch11u0着身子采矿,仅有在出坑时才将衣服穿上。他们在天刚亮时就必须进入不见天日的底下,而离开矿坑时外头的天sE也黑了。在那个年代,每一个人都为了活下去拚尽了全力,我曾看过这麽一句话「一个人进矿坑Si的是一个人,若不进去,全家都没活路。」可见当时的经济真的非常不好,但在这样的环境下,仍有一群默默的无名英雄,就算他们的初衷不是为了国家的经济,只是为求家人一顿温饱,但他们确确实实为台湾经济画下美丽的一笔。
但是,随着时间流逝,煤矿业那些曾隐藏於黑暗中的危机也逐渐浮现,种种外因及内因,让煤矿业一步一步的走向尽头。
那麽,煤矿业是怎麽没落的呢?
首先,因煤矿的商机庞大、应用范围大,导致开采过量,在1960年矿坑的产量达到一年400万吨,严重的生产过剩,供过於求,紧接着就是矿厂接连倒闭,在这样的情形下,新能源──石油的出现,无疑又是一大威胁,1960开始,石油逐渐取代煤矿,各种机械都采石油补给动力,导致煤矿的需求下降,矿坑也一家接一家的倒闭,因煤矿需求量降低的关系,煤矿产量也逐年下降,虽然这一种情形曾因为1973年的石油危机改善,但後来石油危机解除之後加上低油价策略,煤矿产业的生存环境越来越艰难。在此种情形下,连续发生好几场的灾变,让当时已经处在艰困环境的煤矿业雪上加霜,1984年一共发生三场重大灾变──土城海山煤矿、三峡海山一坑、瑞芳煤山煤矿,Si伤人数破百,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台湾的煤矿产业真正的开始没落。尽管煤矿产业没落了,但矿工们为台湾社会所带来的贡献是不会消散的。矿工,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一道旧时光的记忆,他们的辛勤和无私造就了台湾煤矿业的辉煌成就。
煤矿产业的中止,让矿工离开了矿坑,过往的痕迹仍在他们身上刻下无法抹去的伤痕。长时间待在充满粉尘的环境里,几乎每一位矿工的肺都受伤了,但是,或许是矿工的X格使然,他们都不曾埋怨,而是欣然接受这件事,当时生活在矿坑里有一天没一天的日子,养成了他们活在当下的X子。他们只要能够顺利的出坑,这对他们辛苦的一天来说,就是最欢喜不过的事情了。
令人感动的是,这些都不会消失,因为有人愿意投注心血去保存这些过往,也有人愿意聆听这些往事,这样的一来一往发生在矿工文物馆。这一个文物馆是由一位老矿工──周朝南先生发起成立的,这位老矿工在矿厂里待了40多年,几乎说是一生都待在矿场里了,他和他的朋友投注他们後半生的心力在这所文物馆上,我觉得让我感动是,这些过往的时光透过他们的行为,逐渐地广为人知,他们不在限於我们平时不会去看的煤业史里面,经由不同媒T的报导、人们的口耳相传,这一座文物馆越来越广为人知。尽管在台湾这一产业早已停止,但这一段重要的历史不该随着矿坑的关闭而被埋藏在地底下。
台湾今日的繁荣,有一大部分是来自煤矿业的贡献,他就像爸爸一样,默默牵引台湾成长,直到小孩有能力独自向前之後,他就功成身退,默默的淡出了台湾市场。综观整个煤矿业发展的过程,矿工绝对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再还没有机械开发之前,所有的事情都必须靠人力去完成。他们,在煤业发展史中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没有他们,煤矿业无法顺利发展的,他们的辛酸史,不该被忘记,庆幸的是,有矿工愿意重新叙述这一段历史,也多亏他们,让这一段历史得以继续传承下去,尽管煤矿已不是如今主流的能源,但是,那乌黑的煤、矿工的笑与泪都在历史的扉页中闪闪发亮。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读书族小说网;https://kpc.lantingge.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我们还记得吗?
曾经有一群矿工,他们在不见天日的地底下,承受高温、炎热,只为求得家人温饱;他们用他们黑暗换取台湾发展的黎明。那一段难以抹去的黑金岁月,是他们用血和泪为台湾的经济发展刻下的历史。他们,是那个时代下最好的见证者。
我们称那个年代为「黑金岁月」,那麽,台湾的煤矿史究竟是怎麽开始发展的呢?煤矿又为何被称为黑金呢?
台湾的第一个官煤始於1876年,但其实在西班牙人踏进台湾时,当时的居民就已经开始用煤生火煮饭、烧水,由此可见,台湾的居民对於煤矿的使用开始的非常早,而台湾於1905年开始进行机械采煤,当时日据政府引进新技术并逐渐开放煤田,煤年产量得以由1864年4,315吨增至1919年的百万吨。1949年国民政府迁台,因为失去外销市场,煤业曾一度停止生产,但随着工业发展的需要,1951年的煤产量回到一年165万吨,主要供应给电力公司发电使用。此後,煤业的发展直到2000年关闭最後一个矿坑才结束。
周朝南先生,是一位在矿坑里打滚四十多年的老矿工,他说:「我啊,一辈子都在跟矿坑打交道。」他曾分享过,在当时,经济、国防、民生、交通全部都是靠着煤炭发展,当时因战後百业萧条,台湾依靠的就是煤矿和农业支撑起基础,煤矿点亮台湾的经济工业基础,用那乌黑的煤,在台湾发展的基底扎扎实实的添入材料,让台湾闪耀光芒,我想,这是那个时代被称为黑金岁月的原因。但周朝南先生也提到,如今煤矿没了、矿工也老了,那谁要来记得这段历史?是不是等到所有矿工都逝去,就再也没有人记得这一段历史了?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吉鸿昌在《吉鸿昌》这一本书提到,凡走过必留下痕迹,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我想对於矿工们来说,也是如此,他们书写了属於自己的历史,不分对错、没有好坏。回首时光的长廊,我不仅一次这麽想,他们书写的不仅仅是矿工的历史,他们还书写了台湾经济的、工业的发展史,他们书写的历史,照亮了当下,也照亮了未来。令我更加敬佩的是,周朝南先生和他的矿工朋友,为了保存这段煤矿业史,自掏腰包建置了一个文物馆,亲自担任解说员,为的只是让更多人知道、记住这段历史,他们的努力并没有白费,随着当地观光业的发展,这一段旧时光也越来越多人知晓。
「就是热很辛苦,其它那有什麽?」这句话来自一位老矿工,这反映当时生活的困苦,同时也反映了矿工们的坚忍不拔的JiNg神。当时矿工的工作环境非常不友善,工人们得进入地底下数公里处,再钻入狭宅的煤面采煤,由於台湾煤矿的煤面缝隙相当小,最多只有40到60公分,采矿工采煤时仅能蜷曲着身子挖矿石。地底下伸手不见五指,空气cHa0Sh、闷热,空气闷热还使工人一天必须喝1到3公升的水,工人在工作时经常ch11u0着身子采矿,仅有在出坑时才将衣服穿上。他们在天刚亮时就必须进入不见天日的底下,而离开矿坑时外头的天sE也黑了。在那个年代,每一个人都为了活下去拚尽了全力,我曾看过这麽一句话「一个人进矿坑Si的是一个人,若不进去,全家都没活路。」可见当时的经济真的非常不好,但在这样的环境下,仍有一群默默的无名英雄,就算他们的初衷不是为了国家的经济,只是为求家人一顿温饱,但他们确确实实为台湾经济画下美丽的一笔。
但是,随着时间流逝,煤矿业那些曾隐藏於黑暗中的危机也逐渐浮现,种种外因及内因,让煤矿业一步一步的走向尽头。
那麽,煤矿业是怎麽没落的呢?
首先,因煤矿的商机庞大、应用范围大,导致开采过量,在1960年矿坑的产量达到一年400万吨,严重的生产过剩,供过於求,紧接着就是矿厂接连倒闭,在这样的情形下,新能源──石油的出现,无疑又是一大威胁,1960开始,石油逐渐取代煤矿,各种机械都采石油补给动力,导致煤矿的需求下降,矿坑也一家接一家的倒闭,因煤矿需求量降低的关系,煤矿产量也逐年下降,虽然这一种情形曾因为1973年的石油危机改善,但後来石油危机解除之後加上低油价策略,煤矿产业的生存环境越来越艰难。在此种情形下,连续发生好几场的灾变,让当时已经处在艰困环境的煤矿业雪上加霜,1984年一共发生三场重大灾变──土城海山煤矿、三峡海山一坑、瑞芳煤山煤矿,Si伤人数破百,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台湾的煤矿产业真正的开始没落。尽管煤矿产业没落了,但矿工们为台湾社会所带来的贡献是不会消散的。矿工,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一道旧时光的记忆,他们的辛勤和无私造就了台湾煤矿业的辉煌成就。
煤矿产业的中止,让矿工离开了矿坑,过往的痕迹仍在他们身上刻下无法抹去的伤痕。长时间待在充满粉尘的环境里,几乎每一位矿工的肺都受伤了,但是,或许是矿工的X格使然,他们都不曾埋怨,而是欣然接受这件事,当时生活在矿坑里有一天没一天的日子,养成了他们活在当下的X子。他们只要能够顺利的出坑,这对他们辛苦的一天来说,就是最欢喜不过的事情了。
令人感动的是,这些都不会消失,因为有人愿意投注心血去保存这些过往,也有人愿意聆听这些往事,这样的一来一往发生在矿工文物馆。这一个文物馆是由一位老矿工──周朝南先生发起成立的,这位老矿工在矿厂里待了40多年,几乎说是一生都待在矿场里了,他和他的朋友投注他们後半生的心力在这所文物馆上,我觉得让我感动是,这些过往的时光透过他们的行为,逐渐地广为人知,他们不在限於我们平时不会去看的煤业史里面,经由不同媒T的报导、人们的口耳相传,这一座文物馆越来越广为人知。尽管在台湾这一产业早已停止,但这一段重要的历史不该随着矿坑的关闭而被埋藏在地底下。
台湾今日的繁荣,有一大部分是来自煤矿业的贡献,他就像爸爸一样,默默牵引台湾成长,直到小孩有能力独自向前之後,他就功成身退,默默的淡出了台湾市场。综观整个煤矿业发展的过程,矿工绝对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再还没有机械开发之前,所有的事情都必须靠人力去完成。他们,在煤业发展史中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没有他们,煤矿业无法顺利发展的,他们的辛酸史,不该被忘记,庆幸的是,有矿工愿意重新叙述这一段历史,也多亏他们,让这一段历史得以继续传承下去,尽管煤矿已不是如今主流的能源,但是,那乌黑的煤、矿工的笑与泪都在历史的扉页中闪闪发亮。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读书族小说网;https://kpc.lantingge.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