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对德态度(下)(1/2)
“我认为南进计划,目前还有商榷的余地,毕竟时局已经出现了变化。”东条英机说完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
参谋本部的那群参谋们怎么想他并不在乎,作为陆军大臣的东条对于南进始终保留着个人的看法。
最早提出南进这个概念的,其实是海军的一部分军官,而陆军当时最流行的观点是北进,攻击苏联占领广阔的西伯利亚与库页岛,这片区域内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还有日本急需要的石油资源。
但是如此一来,这场战争就没海军什么事了,他们所能做的也就是派出些驱逐舰为陆军运输船队护个航什么的。
苏联红海军的太平洋舰队实力薄弱,根本就不是联合舰队的对手,所以一旦北方战争爆发,如同日俄战争初期那样,所有的战略资源都将向陆军倾斜,为了保证陆军在战场上获胜,甚至可能要分割走海军份额下的资源,这是章鱼们绝对不能容忍的。
海军军官们决定争锋相对,搞出一场以海军作为主角的战争,南进计划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台的。这个计划原本就是用来给陆军下绊子的,连制定者都没想过会真的通过。因为谁都清楚这项计划将会造成的后果,日本不光要与三个欧洲列强开战,同时还可能要对抗强大的美国。
日本海军中有一大群在英美担任过武官的高级军官,他们是真正用眼睛看过这个世界的,很清楚美国究竟是个怎样的国家,也明白英法荷等列强并不是可以随意拿来揉搓的西红柿。
提出南进的是海军,同样最强的反对声音也是来自于海军,日本海军内部其实也有派系争斗,其残酷程度不亚于与陆军之争。早期日本海军内部就有萨摩和长洲以及亲幕派之间的相互绞杀,后期因为理念上的差异,还出现了舰队派与条约派之分,现在则出现了亲英美派与亲德派,去年为了三国联盟条约的问题,还在担任海军省次长山本中将差一点就挨了子弹。
日本海军里不乏思路清醒的聪明人,他们很清楚南进将会引发一场毁灭国家的战争。美国国力之强,何止日本的百倍,无论是造船、飞机、汽车还是钢铁与石油,日本都只有对方一个零头。
而且日本现在与中国的战争,几乎就是靠美国提供的石油与钢铁才勉强维持着,一旦日本失去这些材料来源,国内储备只够坚持半年。所以日本海军高层普遍缺乏与美国作战的信心,不到万不得已他们绝对不会同意冒险南进。
但是时局变换莫测,日本人的小算盘一次又一次落空。原本的德意日三国联盟谈的好好的,因为海军方面担心破坏日美关系,一直都不愿意点头,结果德国人回头就与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一盆冷水浇在了决意北进的日本陆军脑袋上头。
随后德国就发起了欧洲战争,直接与英法荷正面怼了起来,随即如同开了挂一般连着拿下了丹麦、比利时和荷兰,兵锋直指塞纳河畔,眼见着法兰西那就要玩完。
顿时日本国内与德国联盟的呼声再次高涨了起来,日本内阁也第一次把南进计划提到了议程表上。
日本人的计划是与德国结成军事联盟,提前与德国划分好势力范围,这样在日本接手英法荷在亚洲的殖民地时,德国也就没有理由加以干涉了。
历史上日本成功的利用了德国,希特勒当时也没想的太多,亚洲对于德国来说是个过于遥远的目标,他也确实需要一个政治盟友,可以在远东牵制苏联。
但是这个时空中,德国并没有和日本联盟,日本把德国势力堵在亚洲之外的打算,首先就已经落空了。更让日本感到头疼的是,一堆欧洲列强竟然全都被德国打服了,现在已经成为了德国的附庸,所谓打狗还要看主人,更何况这个主人还强的惊人。
照道理日本早该抛弃掉这个不切实际的南进计划,奈何日本军方的思路和平常人总是有些不同。日本人的想法是,德国的实力虽然很强大,但主要战力都是在陆地上,况且地处遥远的欧洲,并且缺乏能与日本对抗的海军力量。如果日本寻找到一个机会,在德国做出反应之前,将生米煮成熟饭的话,鞭长莫及之下,德国人有很大的可能会与日本妥协。
大不了到时候给予德国一些特权作为补偿,同时尽量不侵犯到德国在亚洲的利益,相信那位元首会对皇国的苦衷有所体谅的。
当然这一切都必须有一个出发点,那就是德国和日本的关系至少要达到亲密程度,至少要保证德国对日本放松警惕,这样当日本发起东亚攻略时,才能做到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将南亚诸国一举拿到手中。
同时日本也在考虑,是不是能够加入德国在欧洲确立的新经济体系,此时日本已经被西方世界孤立挺长时间了,除了几个拉美国家,几乎没有正常的贸易伙伴。日本当时头顶山寨王国桂冠,商品大都是欧美产品的翻版,加上缺乏生产原料,所有材料几乎都需要从国外进口,只能靠廉价的人工来节约成本,但问题是当时西方的人工也一样廉价,而且技术也普遍比日本人好,无论是质量还是价格,当时的日本货都缺乏竞争力。
日本的生产工艺还很落后,只能制造质量低劣的廉价日用品,靠数量冲击中国市场,但是战争爆发之后,中国市场也出现了疲软,本国的消费量又十分有限,所以此时日本除了和军工有关的,几乎所有产业都出现了倒退,依靠亚洲市场已经很难再创造出什么利润。
日本多年的积蓄几乎快被美国吸干,只能靠大量印钞来稳定市面,要说日本国内早就应该通货膨胀了,但是日本在国内实行了食物与日用品配给制,同时政府鼓励市民把日常收入拿去买爱国债券,所以那些超发的钱币转了一圈又回到了银行账面上。国民手持一堆债券,勉强维持着温饱,市面上也没有多少闲钱,日用品还算充足,政府的信用还未破产,国民对打赢战争依旧还抱着希望。
参谋本部的那群参谋们怎么想他并不在乎,作为陆军大臣的东条对于南进始终保留着个人的看法。
最早提出南进这个概念的,其实是海军的一部分军官,而陆军当时最流行的观点是北进,攻击苏联占领广阔的西伯利亚与库页岛,这片区域内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还有日本急需要的石油资源。
但是如此一来,这场战争就没海军什么事了,他们所能做的也就是派出些驱逐舰为陆军运输船队护个航什么的。
苏联红海军的太平洋舰队实力薄弱,根本就不是联合舰队的对手,所以一旦北方战争爆发,如同日俄战争初期那样,所有的战略资源都将向陆军倾斜,为了保证陆军在战场上获胜,甚至可能要分割走海军份额下的资源,这是章鱼们绝对不能容忍的。
海军军官们决定争锋相对,搞出一场以海军作为主角的战争,南进计划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台的。这个计划原本就是用来给陆军下绊子的,连制定者都没想过会真的通过。因为谁都清楚这项计划将会造成的后果,日本不光要与三个欧洲列强开战,同时还可能要对抗强大的美国。
日本海军中有一大群在英美担任过武官的高级军官,他们是真正用眼睛看过这个世界的,很清楚美国究竟是个怎样的国家,也明白英法荷等列强并不是可以随意拿来揉搓的西红柿。
提出南进的是海军,同样最强的反对声音也是来自于海军,日本海军内部其实也有派系争斗,其残酷程度不亚于与陆军之争。早期日本海军内部就有萨摩和长洲以及亲幕派之间的相互绞杀,后期因为理念上的差异,还出现了舰队派与条约派之分,现在则出现了亲英美派与亲德派,去年为了三国联盟条约的问题,还在担任海军省次长山本中将差一点就挨了子弹。
日本海军里不乏思路清醒的聪明人,他们很清楚南进将会引发一场毁灭国家的战争。美国国力之强,何止日本的百倍,无论是造船、飞机、汽车还是钢铁与石油,日本都只有对方一个零头。
而且日本现在与中国的战争,几乎就是靠美国提供的石油与钢铁才勉强维持着,一旦日本失去这些材料来源,国内储备只够坚持半年。所以日本海军高层普遍缺乏与美国作战的信心,不到万不得已他们绝对不会同意冒险南进。
但是时局变换莫测,日本人的小算盘一次又一次落空。原本的德意日三国联盟谈的好好的,因为海军方面担心破坏日美关系,一直都不愿意点头,结果德国人回头就与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一盆冷水浇在了决意北进的日本陆军脑袋上头。
随后德国就发起了欧洲战争,直接与英法荷正面怼了起来,随即如同开了挂一般连着拿下了丹麦、比利时和荷兰,兵锋直指塞纳河畔,眼见着法兰西那就要玩完。
顿时日本国内与德国联盟的呼声再次高涨了起来,日本内阁也第一次把南进计划提到了议程表上。
日本人的计划是与德国结成军事联盟,提前与德国划分好势力范围,这样在日本接手英法荷在亚洲的殖民地时,德国也就没有理由加以干涉了。
历史上日本成功的利用了德国,希特勒当时也没想的太多,亚洲对于德国来说是个过于遥远的目标,他也确实需要一个政治盟友,可以在远东牵制苏联。
但是这个时空中,德国并没有和日本联盟,日本把德国势力堵在亚洲之外的打算,首先就已经落空了。更让日本感到头疼的是,一堆欧洲列强竟然全都被德国打服了,现在已经成为了德国的附庸,所谓打狗还要看主人,更何况这个主人还强的惊人。
照道理日本早该抛弃掉这个不切实际的南进计划,奈何日本军方的思路和平常人总是有些不同。日本人的想法是,德国的实力虽然很强大,但主要战力都是在陆地上,况且地处遥远的欧洲,并且缺乏能与日本对抗的海军力量。如果日本寻找到一个机会,在德国做出反应之前,将生米煮成熟饭的话,鞭长莫及之下,德国人有很大的可能会与日本妥协。
大不了到时候给予德国一些特权作为补偿,同时尽量不侵犯到德国在亚洲的利益,相信那位元首会对皇国的苦衷有所体谅的。
当然这一切都必须有一个出发点,那就是德国和日本的关系至少要达到亲密程度,至少要保证德国对日本放松警惕,这样当日本发起东亚攻略时,才能做到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将南亚诸国一举拿到手中。
同时日本也在考虑,是不是能够加入德国在欧洲确立的新经济体系,此时日本已经被西方世界孤立挺长时间了,除了几个拉美国家,几乎没有正常的贸易伙伴。日本当时头顶山寨王国桂冠,商品大都是欧美产品的翻版,加上缺乏生产原料,所有材料几乎都需要从国外进口,只能靠廉价的人工来节约成本,但问题是当时西方的人工也一样廉价,而且技术也普遍比日本人好,无论是质量还是价格,当时的日本货都缺乏竞争力。
日本的生产工艺还很落后,只能制造质量低劣的廉价日用品,靠数量冲击中国市场,但是战争爆发之后,中国市场也出现了疲软,本国的消费量又十分有限,所以此时日本除了和军工有关的,几乎所有产业都出现了倒退,依靠亚洲市场已经很难再创造出什么利润。
日本多年的积蓄几乎快被美国吸干,只能靠大量印钞来稳定市面,要说日本国内早就应该通货膨胀了,但是日本在国内实行了食物与日用品配给制,同时政府鼓励市民把日常收入拿去买爱国债券,所以那些超发的钱币转了一圈又回到了银行账面上。国民手持一堆债券,勉强维持着温饱,市面上也没有多少闲钱,日用品还算充足,政府的信用还未破产,国民对打赢战争依旧还抱着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