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支勤王僧兵由五百名僧人和五百名俗家人组成。僧人们都穿着改短的僧袍,但是僧袍下面是铁甲或者绵甲。虽然很多人的甲胄都很破旧,但好歹都有防护。每个僧兵都腰插短戒刀,手执七尺大棍。他们的棍上加上了五寸长的尖刃,类似戚继光创制的夹刀棍。

    俗家人都穿着平民服色,其中一百人使用长枪,穿着皮甲,因为僧人不能穿皮甲,所以皮甲都给他们穿了。还有一百名鸟铳手、五十名弓手,都不着甲。剩下的二百五十人是真正的随从辅兵,只装备短刀甚至普通棍棒。

    “贫僧海山,参见协台。”为首的僧人打了个稽首,这是个三十来岁的高大僧人,须发剃得十分干净,神情刚毅,从气质上一眼就能看出他是练家子。刘国能检查了他的文书,没发现问题,他们的确是嵩山少林寺的和尚,皇帝降圣旨调少林僧兵参与抗清,河南巡抚发的路引,手续齐全,无可挑剔。

    刘国能死活也想不通这是为什么,少室山明明就是李自成的地盘啊。

    五年前,王瑾攻占了少林寺,但仍然维持寺庙的正常运转,甚至接待香客,以少林寺的名义结交官府。少林寺和云岩寺的僧兵在大明朝是在册的,明朝仍可能征调他们打仗,所以王瑾仍保留了僧兵组织。

    新的僧兵完全受闯军控制,他们的待遇比一般士兵略高,有比较充足的豆类和坚果的供应。在这种大灾之年,就算王瑾制定了比一般士兵严格得多,即便在佛家也属严格的清规戒律,尤其禁止婚娶,愿意剃度做和尚的人也大有人在,甚至出现了抢着出家的情况,剃度名额根本不够。

    王瑾的饭当然不是那么容易吃的,既然他给了僧兵高待遇,就对他们有高要求。

    僧兵首先是僧人,其次才是士兵。饥荒中的河南是各种会道门活跃的地方,对付这些“邪魔外道”,单靠武力是行不通的,必须有道教、佛教这些世俗化程度很高,被官方认可的正统宗教去争取基层信众。

    普通的信众大部分还是为生活所迫的饥民,闯军发动百姓的手段对他们同样好用,但用宗教填补他们的精神空虚也很重要。因此僧兵们不仅要学习佛家典籍,还要学习如何传教。他们的传教方式结合了闯军的手段、王瑾的知识,乃至于天主教、各种会道门以及当年的红巾军用过的办法。虽然很多闯军将领对佛教毫无兴趣,但也必须承认,用这种方式来组织民众是非常有效的。

    作为僧兵,练武自是必须的,僧兵们的操练任务也很重。闯军不许他们持有热兵器和弓弩,甲胄也是临作战前才发给他们。但即便如此,僧兵们的战斗力还是非常可观,有一般的官军营兵甚至家丁的水平。

    指挥僧兵的是罗汉堂首座海山,少林寺本来并没有“罗汉堂首座”这个职务,是王瑾新设的。不过海山并非王瑾安插进来的人,而是真正的少林僧。他武功高强,而且不是不守清规戒律的假和尚,而是精通佛法,戒律精严。闯军占领少林寺,被他视为僧侣不守戒律、不敬佛祖导致的因果报应,他对于王瑾清理少林的做法很赞成,认为那些假和尚就应该通通还俗才对。

    虽然王瑾送来的新和尚大部分也都不是因为心慕佛法才出家的,而是为了吃饭,不过海山对此还是比较满意的。毕竟这些人多为淳朴的农民,只要善加引导,可以变成真正的佛家子弟。

    海山向王瑾提出,少林寺是受皇封的,不能参与造反。赵德方、张文朝等闯军头领都对此很不满,不造反,我们养这些人干什么?不料王瑾却答应了。五年来,他倒也没让少林僧兵闲着,不断安排他们对付各路会道门,打那些不服从闯军又祸害老百姓的土匪。实在闲着没事干的话,还可以种菜,乃至于参与各种工程。

    河南的地方官不见得每一个都没发现少林的异常,但他们手上又没什么确切证据。少林寺的路子很野,在朝廷中是有靠山的,万一告不倒他们,反倒祸及自身,还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于是,闯军占据少林寺的事竟然就这样欺上瞒下了五年之久。

    由于洪承畴和杨嗣昌的主力深入南方,所以崇祯把北方能调的兵都调来勤王了。他想起当年少林僧兵参加抗倭的事情,于是下了一道圣旨,让少林僧兵也来参与勤王。海山与赵胜商议之后,决定带五百僧兵出阵,赵胜和李际遇、陈金斗也带了五百俗家士兵扮作随从和乡勇与他们同行,留赵德方和张文朝留守河南的山寨。张天琳另选士兵千余人,进入太行山区和武自强会合。

    前年闯军在清军手上吃了亏,高迎祥战死,闯军上下都憋着一口气,急欲报复。虽然主力都去了南方,留在河南、山西的兄弟们没有和清军正面对决的实力,但好歹也要袭击一下下乡劫掠的清军小部队,出一出胸中恶气。

    海山也是个有理想的正经和尚。他认为,少林武僧的名头被一群不肖之辈败坏了,若要重振少林荣光,如今正是时机。只要能在抗清战场上立下功劳,今后世人提起少林寺来,依然要尊重景仰。

    “大师虽为方外出家之人,却也不减忠贞,抗虏御敌,保国安民,实为我辈楷模。”自从招安之后,刘国能的读书人作风恢复了不少,“某见贵寺乡勇所用鸟铳很是奇特,可否借来一观?”

    刘国能注意到,这些“乡勇”使用的鸟铳分为两种,一种是常见的普通鸟铳,而另一种看起来个头儿更大一些。

    海山也知道刘国能想看的是哪种,让小沙弥传出话去,不一会儿,李际遇亲自送了一支大鸟铳来。刘国能把玩了一番,又命人试放了一铳,感慨道:“此铳威力近于斑鸠铳,却轻便得多,不需支架,真乃利器也,不知此铳何名?自何处购来?”刘国能知道少林寺是绝不可能自己研发出这么好的武器的,肯定是买来的。

    海山说:“此铳乃是商人自襄阳贩来,故名‘襄阳铳’。”刘国能对这个答案不甚满意,襄阳绝不可能是这种大鸟铳的原产地。但海山或者是真不知道,或者是知道了也不肯说,再问他也没什么用。刘国能唤过亲兵,安排海山等人去休息了。

    海山一走,刘国能又把杨彦昌叫来,嘱咐了一番,这支僧兵和他们的随从身上有一股刘国能太熟悉的味道了。刘国能虽然奇怪他们的来意,不过刘国能很确定,这些人绝不会是来和自己为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