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
根据1991年“乌克兰证券和股票市场法”形成乌克兰证券和股票市场,乌克兰股票市场指数(UX)起始于1455.5点。根据1995年6月12日总统令,建立国家证券和股票市场委员会,管理股票和国债、企业债交易。乌克兰证券市场交易所有10家:乌克兰交易所、东欧证交所、期货交易所、乌克兰银行间外汇交易所、乌克兰国际证交所、基辅国际证交所、PFTS证交所、第聂伯证交所、UNNEX证交所、乌克兰证交所。其中“第一证券交易系统”(PFTS)是最大的证券交易市场,其交易额占全国证券交易总额的96%,第一证券交易指数(PFTS指数)也是反映全国证券市场情况的主要指标。
2011年,乌接待外国游客123万人,其中俄罗斯48.9万,占游客总数的39.8%,其他来源国为波兰(13.7万)、白俄罗斯(10.5万)、德国(7万)、美国(4.4万)等。现全乌共有7400余家企业从事旅游业,其中有3500家旅行社,1700多家宾馆、旅店,2600余家疗养院。截至2011年底,乌共有1300多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60多处历史文化古迹,23个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天然公园(总面积77.19万公顷)。主要景点分布在基辅、克里米亚半岛、敖德萨、利沃夫、外喀尔巴阡山、切尔尼科夫等地。
货币
乌克兰货币为格里夫纳。乌克兰外汇管理法规定,格里夫纳为可自由兑换货币。在金融机构和兑换点,格里夫纳与美元和欧元可随时买卖。自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格里夫纳对美元汇率从1美元兑8.25格里夫纳大幅下跌。2014年2月7日,乌克兰央行放弃紧盯美元的外汇政策,开始采取灵活的汇率政策。2015年2月5日,乌克兰央行放弃指导性汇率、放开汇率波动空间,以银行中间价作为央行官方汇率,利率实现完全市场化。
根据乌克兰国家银行2020年5月4日发布的官方汇率:格里夫纳兑换美元的汇率为26.96:1,兑换欧元汇率为29.29:1,兑人民币汇率为3.82:1。
服务业
IT产业
乌克兰是世界第五大IT服务出口国,也是中东欧最大的软件开发编程和IT外包服务市场。2000年以来,乌克兰一直保持全球IT外包服务市场上接包方的领先地位。与许多行业在2014年的急剧下跌不同,乌克兰的IT领域仍保持了稳定的发展势头。乌克兰有超过1000家IT公司,其中30%的公司已经开展相关业务10年以上,大部分从事离岸软件开发。此外还有超过250家小公司和8.8万名自由程序员群体,80%的业务面向外部市场,行业交易额达11亿美元。
电子商务
乌克兰的电子商务业起步于2004年,2008年金融危机后开始快速发展,2016~2018年在线交易量年均增长30%。2019年电子商务市场容量974亿格里夫纳,2019年1~11月线上商品和服务成交额760亿格里夫纳,同比增长17%。乌克兰电商的发展趋势为线上线下边界逐渐模糊,消费者对网络购物的信任度逐步提升,日常用品和儿童用品需求增长迅速,鞋、技术设备、电子产品、日用消费品、化妆品。
对外贸易
乌克兰辐射市场范围主要包括欧盟国家、独联体国家、北非和中亚国家。因克里米亚问题、东部战争及天然气等问题,乌俄关系恶化,乌克兰对俄罗斯及独联体地区产品出口额不断下降,同时,对欧盟国家出口额逐步攀升。
乌克兰国内资源和产业结构决定了其进出口商品结构较为单一,出口商品主要以黑色金属和粮食作物为主,进口商品以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产品为主。上述结构特点决定了其经济发展易受国际能源和原材料市场行情以及其主要能源供给国的制约。
服务贸易
2019年,乌克兰服务贸易总额217.7亿美元,其中出口152.4亿美元,同比增长30.9%,进口65.3亿美元,同比增长3.5%,贸易顺差87.1亿美元。
中乌贸易
中国是乌克兰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和第一大出口目的国。乌克兰是中国在欧亚地区仅次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的第三大贸易伙伴。
2020年中乌双边贸易额为146.6亿美元、同比增长23.2%,其中中国对乌克兰出口68.7亿美元、同比减少7%,进口77.9亿美元、同比增长72.8%。2021年,中乌双边贸易克服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响,逆势增长29.7%,达193亿美元,其中中国对乌克兰出口94亿美元,同比增长36.8%,进口98.9亿美元,同比增长23.7%。
受俄乌冲突影响,2022年1~4月中乌双边贸易额为51.2亿美元,同比下降9.4%,其中中国对乌克兰出口19.91亿美元,同比下降15.7%,进口31.27亿美元,同比下降4.8%。
外来投资
根据乌克兰国家统计署数据,2019年,乌克兰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流量25.3亿美元,同比下降11.8%;截至2019年底,乌克兰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存量358.1亿美元。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19年中国对乌克兰直接投资流量5332万美元;截至2019年末,中国对乌克兰直接投资存量1.58亿美元。在乌克兰实际经营的中资企业有54家,主要集中在通讯、电子产品、基础设施、农业、加工业、制造业等领域。
根据1991年“乌克兰证券和股票市场法”形成乌克兰证券和股票市场,乌克兰股票市场指数(UX)起始于1455.5点。根据1995年6月12日总统令,建立国家证券和股票市场委员会,管理股票和国债、企业债交易。乌克兰证券市场交易所有10家:乌克兰交易所、东欧证交所、期货交易所、乌克兰银行间外汇交易所、乌克兰国际证交所、基辅国际证交所、PFTS证交所、第聂伯证交所、UNNEX证交所、乌克兰证交所。其中“第一证券交易系统”(PFTS)是最大的证券交易市场,其交易额占全国证券交易总额的96%,第一证券交易指数(PFTS指数)也是反映全国证券市场情况的主要指标。
2011年,乌接待外国游客123万人,其中俄罗斯48.9万,占游客总数的39.8%,其他来源国为波兰(13.7万)、白俄罗斯(10.5万)、德国(7万)、美国(4.4万)等。现全乌共有7400余家企业从事旅游业,其中有3500家旅行社,1700多家宾馆、旅店,2600余家疗养院。截至2011年底,乌共有1300多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60多处历史文化古迹,23个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天然公园(总面积77.19万公顷)。主要景点分布在基辅、克里米亚半岛、敖德萨、利沃夫、外喀尔巴阡山、切尔尼科夫等地。
货币
乌克兰货币为格里夫纳。乌克兰外汇管理法规定,格里夫纳为可自由兑换货币。在金融机构和兑换点,格里夫纳与美元和欧元可随时买卖。自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格里夫纳对美元汇率从1美元兑8.25格里夫纳大幅下跌。2014年2月7日,乌克兰央行放弃紧盯美元的外汇政策,开始采取灵活的汇率政策。2015年2月5日,乌克兰央行放弃指导性汇率、放开汇率波动空间,以银行中间价作为央行官方汇率,利率实现完全市场化。
根据乌克兰国家银行2020年5月4日发布的官方汇率:格里夫纳兑换美元的汇率为26.96:1,兑换欧元汇率为29.29:1,兑人民币汇率为3.82:1。
服务业
IT产业
乌克兰是世界第五大IT服务出口国,也是中东欧最大的软件开发编程和IT外包服务市场。2000年以来,乌克兰一直保持全球IT外包服务市场上接包方的领先地位。与许多行业在2014年的急剧下跌不同,乌克兰的IT领域仍保持了稳定的发展势头。乌克兰有超过1000家IT公司,其中30%的公司已经开展相关业务10年以上,大部分从事离岸软件开发。此外还有超过250家小公司和8.8万名自由程序员群体,80%的业务面向外部市场,行业交易额达11亿美元。
电子商务
乌克兰的电子商务业起步于2004年,2008年金融危机后开始快速发展,2016~2018年在线交易量年均增长30%。2019年电子商务市场容量974亿格里夫纳,2019年1~11月线上商品和服务成交额760亿格里夫纳,同比增长17%。乌克兰电商的发展趋势为线上线下边界逐渐模糊,消费者对网络购物的信任度逐步提升,日常用品和儿童用品需求增长迅速,鞋、技术设备、电子产品、日用消费品、化妆品。
对外贸易
乌克兰辐射市场范围主要包括欧盟国家、独联体国家、北非和中亚国家。因克里米亚问题、东部战争及天然气等问题,乌俄关系恶化,乌克兰对俄罗斯及独联体地区产品出口额不断下降,同时,对欧盟国家出口额逐步攀升。
乌克兰国内资源和产业结构决定了其进出口商品结构较为单一,出口商品主要以黑色金属和粮食作物为主,进口商品以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产品为主。上述结构特点决定了其经济发展易受国际能源和原材料市场行情以及其主要能源供给国的制约。
服务贸易
2019年,乌克兰服务贸易总额217.7亿美元,其中出口152.4亿美元,同比增长30.9%,进口65.3亿美元,同比增长3.5%,贸易顺差87.1亿美元。
中乌贸易
中国是乌克兰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和第一大出口目的国。乌克兰是中国在欧亚地区仅次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的第三大贸易伙伴。
2020年中乌双边贸易额为146.6亿美元、同比增长23.2%,其中中国对乌克兰出口68.7亿美元、同比减少7%,进口77.9亿美元、同比增长72.8%。2021年,中乌双边贸易克服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响,逆势增长29.7%,达193亿美元,其中中国对乌克兰出口94亿美元,同比增长36.8%,进口98.9亿美元,同比增长23.7%。
受俄乌冲突影响,2022年1~4月中乌双边贸易额为51.2亿美元,同比下降9.4%,其中中国对乌克兰出口19.91亿美元,同比下降15.7%,进口31.27亿美元,同比下降4.8%。
外来投资
根据乌克兰国家统计署数据,2019年,乌克兰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流量25.3亿美元,同比下降11.8%;截至2019年底,乌克兰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存量358.1亿美元。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19年中国对乌克兰直接投资流量5332万美元;截至2019年末,中国对乌克兰直接投资存量1.58亿美元。在乌克兰实际经营的中资企业有54家,主要集中在通讯、电子产品、基础设施、农业、加工业、制造业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