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间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罗斯帝国军队不敌德军而大撤退后,立陶宛于1915年底被德意志帝国占领,被并入东部领地,立陶宛人的政治、出版与人身自由再次受到打压,1917年俄国接连爆发二月革命及十月革命,最后由列宁主导成立苏维埃政权,此时的立陶宛知识分子试图利用政治形势发动独立运动,同年9月维尔纽斯会议(英语:VilniusConference)选出了立陶宛国民大会的20名成员,1918年2月16日国民大会签署立陶宛独立法案,宣布立陶宛恢复独立,以维尔纽斯为首都,尽管如此,德国军队才是实际控制者,国民大会并没有任何权力。1918年3月占领着立陶宛的德国承认其独立并作为德国的附属国存在。6月立陶宛王国被建立。
一战结束后立陶宛王国被撤销,随后奥古斯丁纳斯·沃尔德马拉斯颁行临时宪法,奥古斯丁纳斯·沃尔德马拉斯成为首名立陶宛总理,组织政府与军队,开始为期三年的独立战争,对抗苏联支持的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立陶宛-苏联战争)、西俄罗斯志愿军与波兰(波兰-立陶宛战争),1919年波兰第二共和国对立陶宛发动了一场政变(英语:1919Polishcoupd'étatattemptinLithuania),企图建立亲波政权并组成共主联邦,但最终失败。1920年10月爆发热利戈夫斯基兵变,波兰军队占领了维尔纽斯地区,先建立了傀儡政权中立陶宛共和国,1922年再将其并入维尔诺省,立陶宛政府迁至考纳斯,但仍以维尔纽斯为法律上的首都,战间期立陶宛与波兰的关系均非常紧张。1923年1月立陶宛在克莱佩达起义后占领了原为国际联盟托管的克莱佩达地区。1938年3月波兰因欧洲局势紧张而欲巩固北方边界,向立陶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立陶宛政府和波兰重新建交否则出兵入侵,立陶宛政府知道自身实力不足以抵御波兰军队,因此接受了最后通牒,与波兰恢复外交关系。
内政方面,民选的立陶宛宪法会议(英语:ConstituentAssemblyofLithuania)于1920年5月31日首次召开,通过暂时宪法,1922年又通过了正式宪法。政府着手进行土地、经济与教育改革,发行立陶宛立特,设立立陶宛大学(今维陶塔斯·马格努斯大学),并与多国建立外交关系,于1921年加入国联。1926年立陶宛爆发政变,曾任首任总统的安塔纳斯·斯梅托纳推翻了民主政府,保守的立陶宛民族主义联盟(英语:LithuanianNationalistUnion)登台掌权,1927年解散国会,并于1928年通过支持总统独裁的新宪法,查禁反对党并限制言论自由,少数族裔的权益也受到限缩。
战间期立陶宛事实上的首都考纳斯有小巴黎之称,生活水准接近西欧国家,受薪阶级的薪资也与西欧国家相仿,1913年至1940年立陶宛人口与工业生产(英语:Industrialproduction)均快速增长。但经济情况受到国际经济萧条影响,1935年因农产品价格剧降,苏瓦凯加与祖基亚均有农民罢工。政府积极镇压国内反对力量,1936年初有四名农民因发起暴动而被处死。
二战
1939年3月20日纳粹德国向立陶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交出克莱佩达地区,立陶宛政府在两天后同意,同年德苏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条约附带的秘密附加协议中,立陶宛被划入纳粹德国势力范围。
构成波罗的海诸国(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的各地区如果发生领土与政治重组,立陶宛的北部边境将充当德国与苏联两国利益范围的边境。在此种情况下,立陶宛与维尔纽斯地区的相关利益将得到双方承认。
8月29日,德国驻立陶宛特使埃里希·策希林宣称,战争开始后德国将要求立陶宛保持完全中立,但实际上德国政府希望立陶宛人在波兰遭到袭击时采取措施夺取维尔纽斯争议区。迫于英国与法国的外交压力,立陶宛并没有按照德国的意愿行事,而是宣布了中立。9月19日,苏联军队占领维尔纽斯,苏联政府获得了波罗的海领土与政治谈判的主动权。9月25日,斯大林建议变更现有的苏德秘密协议,德国放弃了除去立陶宛西南部以外的所有立陶宛领土以换取波兰的卢布林及周边区域,默许了立陶宛成为苏联势力范围。德国人试图与苏联和立陶宛方面作进一步的交涉,但在莫洛托夫和斯大林的精心策划下,10月立陶宛被迫签订苏联-立陶宛互助条约(英语:Soviet–LithuanianMutualAssistanceTreaty),准许苏联在立陶宛设立5个军事基地与驻军2万人以交换苏军交还入侵波兰时占领的维尔纽斯,随后苏联被冬季战争耽搁,1940年6月14日苏联政府向立陶宛发出最后通牒(英语:SovietultimatumtoLithuania),要求改组立陶宛政府并允许红军随意驻军,立陶宛政府因境内已有苏联驻军,无武力反抗的可能而被迫同意,斯梅托纳总统出逃,超过20万名苏联红军进入立陶宛境内,隔天苏联又向爱沙尼亚与拉脱维亚提出最后通牒,将波罗的海三国完全占领。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罗斯帝国军队不敌德军而大撤退后,立陶宛于1915年底被德意志帝国占领,被并入东部领地,立陶宛人的政治、出版与人身自由再次受到打压,1917年俄国接连爆发二月革命及十月革命,最后由列宁主导成立苏维埃政权,此时的立陶宛知识分子试图利用政治形势发动独立运动,同年9月维尔纽斯会议(英语:VilniusConference)选出了立陶宛国民大会的20名成员,1918年2月16日国民大会签署立陶宛独立法案,宣布立陶宛恢复独立,以维尔纽斯为首都,尽管如此,德国军队才是实际控制者,国民大会并没有任何权力。1918年3月占领着立陶宛的德国承认其独立并作为德国的附属国存在。6月立陶宛王国被建立。
一战结束后立陶宛王国被撤销,随后奥古斯丁纳斯·沃尔德马拉斯颁行临时宪法,奥古斯丁纳斯·沃尔德马拉斯成为首名立陶宛总理,组织政府与军队,开始为期三年的独立战争,对抗苏联支持的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立陶宛-苏联战争)、西俄罗斯志愿军与波兰(波兰-立陶宛战争),1919年波兰第二共和国对立陶宛发动了一场政变(英语:1919Polishcoupd'étatattemptinLithuania),企图建立亲波政权并组成共主联邦,但最终失败。1920年10月爆发热利戈夫斯基兵变,波兰军队占领了维尔纽斯地区,先建立了傀儡政权中立陶宛共和国,1922年再将其并入维尔诺省,立陶宛政府迁至考纳斯,但仍以维尔纽斯为法律上的首都,战间期立陶宛与波兰的关系均非常紧张。1923年1月立陶宛在克莱佩达起义后占领了原为国际联盟托管的克莱佩达地区。1938年3月波兰因欧洲局势紧张而欲巩固北方边界,向立陶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立陶宛政府和波兰重新建交否则出兵入侵,立陶宛政府知道自身实力不足以抵御波兰军队,因此接受了最后通牒,与波兰恢复外交关系。
内政方面,民选的立陶宛宪法会议(英语:ConstituentAssemblyofLithuania)于1920年5月31日首次召开,通过暂时宪法,1922年又通过了正式宪法。政府着手进行土地、经济与教育改革,发行立陶宛立特,设立立陶宛大学(今维陶塔斯·马格努斯大学),并与多国建立外交关系,于1921年加入国联。1926年立陶宛爆发政变,曾任首任总统的安塔纳斯·斯梅托纳推翻了民主政府,保守的立陶宛民族主义联盟(英语:LithuanianNationalistUnion)登台掌权,1927年解散国会,并于1928年通过支持总统独裁的新宪法,查禁反对党并限制言论自由,少数族裔的权益也受到限缩。
战间期立陶宛事实上的首都考纳斯有小巴黎之称,生活水准接近西欧国家,受薪阶级的薪资也与西欧国家相仿,1913年至1940年立陶宛人口与工业生产(英语:Industrialproduction)均快速增长。但经济情况受到国际经济萧条影响,1935年因农产品价格剧降,苏瓦凯加与祖基亚均有农民罢工。政府积极镇压国内反对力量,1936年初有四名农民因发起暴动而被处死。
二战
1939年3月20日纳粹德国向立陶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交出克莱佩达地区,立陶宛政府在两天后同意,同年德苏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条约附带的秘密附加协议中,立陶宛被划入纳粹德国势力范围。
构成波罗的海诸国(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的各地区如果发生领土与政治重组,立陶宛的北部边境将充当德国与苏联两国利益范围的边境。在此种情况下,立陶宛与维尔纽斯地区的相关利益将得到双方承认。
8月29日,德国驻立陶宛特使埃里希·策希林宣称,战争开始后德国将要求立陶宛保持完全中立,但实际上德国政府希望立陶宛人在波兰遭到袭击时采取措施夺取维尔纽斯争议区。迫于英国与法国的外交压力,立陶宛并没有按照德国的意愿行事,而是宣布了中立。9月19日,苏联军队占领维尔纽斯,苏联政府获得了波罗的海领土与政治谈判的主动权。9月25日,斯大林建议变更现有的苏德秘密协议,德国放弃了除去立陶宛西南部以外的所有立陶宛领土以换取波兰的卢布林及周边区域,默许了立陶宛成为苏联势力范围。德国人试图与苏联和立陶宛方面作进一步的交涉,但在莫洛托夫和斯大林的精心策划下,10月立陶宛被迫签订苏联-立陶宛互助条约(英语:Soviet–LithuanianMutualAssistanceTreaty),准许苏联在立陶宛设立5个军事基地与驻军2万人以交换苏军交还入侵波兰时占领的维尔纽斯,随后苏联被冬季战争耽搁,1940年6月14日苏联政府向立陶宛发出最后通牒(英语:SovietultimatumtoLithuania),要求改组立陶宛政府并允许红军随意驻军,立陶宛政府因境内已有苏联驻军,无武力反抗的可能而被迫同意,斯梅托纳总统出逃,超过20万名苏联红军进入立陶宛境内,隔天苏联又向爱沙尼亚与拉脱维亚提出最后通牒,将波罗的海三国完全占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