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突时期
公元9世纪,以河中地区为中心的波斯萨曼帝国逐渐强大,并建立起一个囊括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伊朗、阿富汗等地的强大帝国。萨曼王朝由奉行波斯文化的东伊朗人建立,他们将传统的波斯文化与伊斯兰教加以结合,对锡尔河以北的突厥游牧民产生深刻的影响,萨曼王朝通过战争、贸易、通商、传教等手段使突厥各部落接受了波斯文化与伊斯兰教,并强行将一部分突厥战俘奴隶纳入自己的行政管理体系,这一措施使得突厥游牧部落与波斯城市文明的关系进一步加进,同时,许多突厥农牧民纷纷移居繁荣的城市,转入定居,同波斯人、东伊朗人一起生活,中亚民间的突厥化就此拉开序幕。公元9世纪到11世纪,突厥王朝取代了波斯王朝,主要是伽色尼王朝,喀喇汗王朝,以及塞尔柱帝国等统治,这些王朝继承了萨曼王朝的军事、制度、文化以及版图。12世纪、13世纪,由西辽监督下的西喀喇汗王朝统治。以乌兹别克斯坦玉龙杰赤为发源地的花剌子模在1210年代开始管理河中。
蒙古时期
13世纪被蒙古人征服。1219年底—1221年,河中地区被蒙古帝国征服并彻底屠杀和摧毁,后土地被钦察汗国与察合台汗国瓜分。
乌汗国时期
在中文史书上,乌兹别克族的记载最早出自《元史》,当时名月祖伯。在阿布海儿汗时代,15世纪中期以前时期,建立“乌兹别克汗国。”后来术赤系的克烈汗和贾尼别克与阿布海尔汗闹翻逃亡蒙兀儿斯坦,另建哈萨克汗国,而今天的乌孜别克斯坦却是帖木儿帝国的领土。乌兹别克汗国解体后一部分人随穆罕默德·昔班尼汗南下,前往河中农业区定居下来,征服了当地的撒尔塔人并与他们融合。形成了今天的乌孜别克族。16世纪至17世纪,他们来到南疆塔里木盆地通商,称为布哈拉人、浩罕人或安集延人,主要从事商业活动,乌孜别克的意思是“自己的领袖”。到清宣宗时代,旗人认为已与卡内回民(维吾尔人)无异。
乌兹别克族是由粟特人和突厥人溶合而成。乌兹别克人有七十二部落,在锡尔河以北的哈萨克南部城市,他们是人口中的多数,在塔吉克占人口中的1/4,在吉尔吉斯有13.8%人口,在中亚最大的民族,也是全世界第二大突厥语民族。哈萨克与乌兹别克没分裂时,钦察草原有92部落,后来有70部落到哈萨克汗国,有时部落如克烈、乃蛮、弘吉剌,两国也有。希瓦汗国的乌兹别克人分四部:基雅特(乞颜)-弘吉剌,畏兀儿-乃蛮,弘吉剌-钦察,努库兹-曼吉特。乌兹别克人其实是由粟特与公元前后进入中亚的突厥语民族构成,黑汗王朝与葛逻禄有特别重要性,随昔班尼南下的钦察草原乌兹别克部落是最后构成阶段。
16世纪中叶的乌兹别克人还没有完全定居,与哈萨克人一样吃肉与奶(不种田地与不吃面包),16末定居化加快,17世纪河中只有他们与塔吉克人。
1867年,中亚人阿古柏建立的“哲德沙尔汗国”改称“洪福汗国”,攻占库车、库尔勒,占领天山以南的南疆。随着阿古柏的扩张,大批乌孜别克族人进入新疆,成为今天新疆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有些乌兹别克人是在明代前住费尔干纳盆地与河中的维吾尔人后人,有些是受阿古柏裹挟至浩罕汗国。1785后乌兹别克术赤家族绝后由诺盖人控制,改称埃米尔国,在二十世纪也有塔吉克被乌兹别克化。
俄统时期
1873年,布哈拉汗国的曼吉特王朝被沙俄征服,成为附庸国。1918年,划归突厥斯坦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20年苏俄红军侵入希瓦汗国,推翻阿布德·阿拉汗(1918-1920年在位)的统治,希瓦汗国灭亡。苏俄随后在其领土上建立花剌子模苏维埃人民共和国(见花剌子模,又见突厥斯坦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1924年花剌子模苏维埃人民共和国解散,其领土并入乌兹别克和土库曼两个加盟共和国。同年10月,原布哈拉汗国的一部分和希瓦汗国的一部分合并,成立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加入苏联。
独立时期
1991年8月31日宣告独立,改称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同年12月21日加入独立国家联合体。
地理环境:
位置
乌兹别克斯坦位于北纬41°16',东经69°13',是中亚中部的内陆国家,西北濒临咸海,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克曼斯坦和阿富汗斯坦毗邻。
地貌
全境地势东高西低。平原低地占全部面积的80%,大部分位于西北部的克孜勒库姆沙漠。东部和南部属天山山系和吉萨尔-阿赖山系的西缘,内有著名的费尔干纳盆地和泽拉夫尚盆地。境内有自然资源极其丰富的肥沃谷地。主要河流有阿姆河、锡尔河和泽拉夫尚河。
气候
乌兹别克斯坦属严重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雨雪不断;夏季炎热,干燥无雨,昼热夜凉明显。1月平均气温-5℃(北方)和-3℃(南方),最冷时,地面最低温度可达-30℃;7月日间平均气温36℃,最热时,最高温度可达45℃左右。平原年降水量为90-580毫米,山区为460-910毫米。降雨季节主要在春秋季。
公元9世纪,以河中地区为中心的波斯萨曼帝国逐渐强大,并建立起一个囊括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伊朗、阿富汗等地的强大帝国。萨曼王朝由奉行波斯文化的东伊朗人建立,他们将传统的波斯文化与伊斯兰教加以结合,对锡尔河以北的突厥游牧民产生深刻的影响,萨曼王朝通过战争、贸易、通商、传教等手段使突厥各部落接受了波斯文化与伊斯兰教,并强行将一部分突厥战俘奴隶纳入自己的行政管理体系,这一措施使得突厥游牧部落与波斯城市文明的关系进一步加进,同时,许多突厥农牧民纷纷移居繁荣的城市,转入定居,同波斯人、东伊朗人一起生活,中亚民间的突厥化就此拉开序幕。公元9世纪到11世纪,突厥王朝取代了波斯王朝,主要是伽色尼王朝,喀喇汗王朝,以及塞尔柱帝国等统治,这些王朝继承了萨曼王朝的军事、制度、文化以及版图。12世纪、13世纪,由西辽监督下的西喀喇汗王朝统治。以乌兹别克斯坦玉龙杰赤为发源地的花剌子模在1210年代开始管理河中。
蒙古时期
13世纪被蒙古人征服。1219年底—1221年,河中地区被蒙古帝国征服并彻底屠杀和摧毁,后土地被钦察汗国与察合台汗国瓜分。
乌汗国时期
在中文史书上,乌兹别克族的记载最早出自《元史》,当时名月祖伯。在阿布海儿汗时代,15世纪中期以前时期,建立“乌兹别克汗国。”后来术赤系的克烈汗和贾尼别克与阿布海尔汗闹翻逃亡蒙兀儿斯坦,另建哈萨克汗国,而今天的乌孜别克斯坦却是帖木儿帝国的领土。乌兹别克汗国解体后一部分人随穆罕默德·昔班尼汗南下,前往河中农业区定居下来,征服了当地的撒尔塔人并与他们融合。形成了今天的乌孜别克族。16世纪至17世纪,他们来到南疆塔里木盆地通商,称为布哈拉人、浩罕人或安集延人,主要从事商业活动,乌孜别克的意思是“自己的领袖”。到清宣宗时代,旗人认为已与卡内回民(维吾尔人)无异。
乌兹别克族是由粟特人和突厥人溶合而成。乌兹别克人有七十二部落,在锡尔河以北的哈萨克南部城市,他们是人口中的多数,在塔吉克占人口中的1/4,在吉尔吉斯有13.8%人口,在中亚最大的民族,也是全世界第二大突厥语民族。哈萨克与乌兹别克没分裂时,钦察草原有92部落,后来有70部落到哈萨克汗国,有时部落如克烈、乃蛮、弘吉剌,两国也有。希瓦汗国的乌兹别克人分四部:基雅特(乞颜)-弘吉剌,畏兀儿-乃蛮,弘吉剌-钦察,努库兹-曼吉特。乌兹别克人其实是由粟特与公元前后进入中亚的突厥语民族构成,黑汗王朝与葛逻禄有特别重要性,随昔班尼南下的钦察草原乌兹别克部落是最后构成阶段。
16世纪中叶的乌兹别克人还没有完全定居,与哈萨克人一样吃肉与奶(不种田地与不吃面包),16末定居化加快,17世纪河中只有他们与塔吉克人。
1867年,中亚人阿古柏建立的“哲德沙尔汗国”改称“洪福汗国”,攻占库车、库尔勒,占领天山以南的南疆。随着阿古柏的扩张,大批乌孜别克族人进入新疆,成为今天新疆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有些乌兹别克人是在明代前住费尔干纳盆地与河中的维吾尔人后人,有些是受阿古柏裹挟至浩罕汗国。1785后乌兹别克术赤家族绝后由诺盖人控制,改称埃米尔国,在二十世纪也有塔吉克被乌兹别克化。
俄统时期
1873年,布哈拉汗国的曼吉特王朝被沙俄征服,成为附庸国。1918年,划归突厥斯坦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20年苏俄红军侵入希瓦汗国,推翻阿布德·阿拉汗(1918-1920年在位)的统治,希瓦汗国灭亡。苏俄随后在其领土上建立花剌子模苏维埃人民共和国(见花剌子模,又见突厥斯坦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1924年花剌子模苏维埃人民共和国解散,其领土并入乌兹别克和土库曼两个加盟共和国。同年10月,原布哈拉汗国的一部分和希瓦汗国的一部分合并,成立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加入苏联。
独立时期
1991年8月31日宣告独立,改称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同年12月21日加入独立国家联合体。
地理环境:
位置
乌兹别克斯坦位于北纬41°16',东经69°13',是中亚中部的内陆国家,西北濒临咸海,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克曼斯坦和阿富汗斯坦毗邻。
地貌
全境地势东高西低。平原低地占全部面积的80%,大部分位于西北部的克孜勒库姆沙漠。东部和南部属天山山系和吉萨尔-阿赖山系的西缘,内有著名的费尔干纳盆地和泽拉夫尚盆地。境内有自然资源极其丰富的肥沃谷地。主要河流有阿姆河、锡尔河和泽拉夫尚河。
气候
乌兹别克斯坦属严重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雨雪不断;夏季炎热,干燥无雨,昼热夜凉明显。1月平均气温-5℃(北方)和-3℃(南方),最冷时,地面最低温度可达-30℃;7月日间平均气温36℃,最热时,最高温度可达45℃左右。平原年降水量为90-580毫米,山区为460-910毫米。降雨季节主要在春秋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