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历史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建立后,立即在全国推行带有共产主义色彩的改革,即“生产关系、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三大革命”,将企业收归国有、推行农业集体化,建立统一战线取缔老挝民间社团,并在城市和乡村建立委员会掌控政权;取缔民营刊物,动用军队和警察实行政治清洗和抓捕,罪犯被关押,或是流放至偏远地区的集中营进行“再教育”。据1998年老挝军方的数据,被关押于集中营的政治犯总数达到1万至1.5万。老挝在社会主义政权建立之际发生了大规模的人口外逃,截止1980年,共有10%的人口逃出老挝。由于巴特寮在国内革命期间得到越南人民军的大量援助,老挝在1975年以后同越南关系紧密,在政府部门聘请越南顾问,并允许越南在老挝驻军。1977年,双方签署《老越友好合作条约》,建立“特殊团结友好关系”。1977年开始,老挝人民军联手越南人民军进入老挝高地,针对苗族的反抗武装发起了大规模的围剿行动。1979年,越南入侵柬埔寨,随后又引发中越战争,老挝与中国亦发生关系恶化。
1978年5月,老挝人民革命党发布命令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1979年,老挝农业集体化政策严重受挫,于是着手转向经济改革。1979年12月,凯山·丰威汉宣布放弃农业集体化改革,并决定调整经济政策,放宽对自由市场和商品流通的限制。1982年老挝人民革命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1976年至1977年推行的经济政策“过度集权”,提出利用现存“私人资本主义经济”,“重视市场规律、提高效率和生产力”。政府停止以公私合营方式没收私营企业,并开展金融改革。1986年,老挝人民革命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凯山·丰威汉在报告中提出进一步推进市场经济改革。自此,老挝开始推行革新开放政策,和越南决定革新开放处于同一年。老挝政府决定“调整经济结构,优先发展农林业;取消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转入经营核算制,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经济政策,逐步完善市场经济机制;对外实行开放、扩大对外经济关系”。
1991年8月,老挝最高人民议会第二届六次会议通过了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同年的老挝人民革命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实行“有原则的全面革新路线”,提出“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等六项基本原则,实行对外开放政策。1992年,凯山·丰威汉逝世,坎代·西潘敦成为老挝人民革命党新一任中央委员会zhuxi。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爆发,老挝货币急剧贬值,外商投资和出口减少,边境摩擦、政治腐败、走私贩毒问题不断凸显。政府采取一定挽救措施,但收效不大,引起民众不满。1999年底至2000年,万象数次出现抗议示威;2000年还发生炸弹爆炸及爆炸未遂案。
2001年,老挝人民革命党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至2010年基本消除贫困,至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三番、摆脱不发达状态的目标。同时,政府大力发展水力发电等工业,调整国家经济的工农业结构。朱马利·赛雅贡于2006年老挝人革党第八次代表大会当选党中央zongshuji。2013年,老挝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16年,老挝人革党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本扬·沃拉吉当选新一任党中央zongshuji。2021年,老挝人革党十一大选举通伦·西苏里为新一任党中央zongshuji,《万象时报》称新的领导集体将面临带领老挝克服财政困难和2019年冠状病毒病疫情危机、摆脱最不发达国家地位的巨大挑战。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老挝是中南半岛北部唯一的内陆国家,北邻中国,南接柬埔寨,东接越南,西北达缅甸,西南毗连泰国。湄公河流经1800多公里,国土面积23.683万平方公里。
地形
老挝境内大部分为山地和丘陵,山地约占全国面积的80%:1,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湄公河自北而南纵贯全国,为最大河流,沿岸有若干小型平原,在老挝境内的大部分区段是和泰国、缅甸的界河。南乌河是湄公河在老挝的最大支流。东端有安南山脉与越南相隔,西北有龙坡邦山脉和泰国西北高地相隔。上寮地区地势最高,有“东南亚屋脊”之称;川圹高原号称“老挝屋脊”,其南边的普比亚山海拔2818米,为全国最高峰。而在老挝南部则有布拉万高原。
气候
根据柯本气候分类法,老挝西南部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干湿季气候,亦有部分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东北部绝大部分地区为副热带湿润气候,极少数地区属于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约24℃—26℃。雨量充沛,近40年,年降水量最少为1,250毫米,最大达3,750毫米,一般年份降水量约为2,000毫米。老挝年降雨量的90%集中于雨季,每月降雨以12月至次年1月最少,此后逐月递增,至7月9月为降雨高峰期,此后逐月递减。各地相对湿度较大,年平均湿度75%—85%。由于刀耕火种等行为导致空气中大量烟尘悬浮,老挝每年会出现50日—100日的阴霾天气,且以湄公河河谷地带最为常见,年霾日100日以上。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建立后,立即在全国推行带有共产主义色彩的改革,即“生产关系、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三大革命”,将企业收归国有、推行农业集体化,建立统一战线取缔老挝民间社团,并在城市和乡村建立委员会掌控政权;取缔民营刊物,动用军队和警察实行政治清洗和抓捕,罪犯被关押,或是流放至偏远地区的集中营进行“再教育”。据1998年老挝军方的数据,被关押于集中营的政治犯总数达到1万至1.5万。老挝在社会主义政权建立之际发生了大规模的人口外逃,截止1980年,共有10%的人口逃出老挝。由于巴特寮在国内革命期间得到越南人民军的大量援助,老挝在1975年以后同越南关系紧密,在政府部门聘请越南顾问,并允许越南在老挝驻军。1977年,双方签署《老越友好合作条约》,建立“特殊团结友好关系”。1977年开始,老挝人民军联手越南人民军进入老挝高地,针对苗族的反抗武装发起了大规模的围剿行动。1979年,越南入侵柬埔寨,随后又引发中越战争,老挝与中国亦发生关系恶化。
1978年5月,老挝人民革命党发布命令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1979年,老挝农业集体化政策严重受挫,于是着手转向经济改革。1979年12月,凯山·丰威汉宣布放弃农业集体化改革,并决定调整经济政策,放宽对自由市场和商品流通的限制。1982年老挝人民革命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1976年至1977年推行的经济政策“过度集权”,提出利用现存“私人资本主义经济”,“重视市场规律、提高效率和生产力”。政府停止以公私合营方式没收私营企业,并开展金融改革。1986年,老挝人民革命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凯山·丰威汉在报告中提出进一步推进市场经济改革。自此,老挝开始推行革新开放政策,和越南决定革新开放处于同一年。老挝政府决定“调整经济结构,优先发展农林业;取消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转入经营核算制,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经济政策,逐步完善市场经济机制;对外实行开放、扩大对外经济关系”。
1991年8月,老挝最高人民议会第二届六次会议通过了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同年的老挝人民革命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实行“有原则的全面革新路线”,提出“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等六项基本原则,实行对外开放政策。1992年,凯山·丰威汉逝世,坎代·西潘敦成为老挝人民革命党新一任中央委员会zhuxi。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爆发,老挝货币急剧贬值,外商投资和出口减少,边境摩擦、政治腐败、走私贩毒问题不断凸显。政府采取一定挽救措施,但收效不大,引起民众不满。1999年底至2000年,万象数次出现抗议示威;2000年还发生炸弹爆炸及爆炸未遂案。
2001年,老挝人民革命党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至2010年基本消除贫困,至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三番、摆脱不发达状态的目标。同时,政府大力发展水力发电等工业,调整国家经济的工农业结构。朱马利·赛雅贡于2006年老挝人革党第八次代表大会当选党中央zongshuji。2013年,老挝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16年,老挝人革党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本扬·沃拉吉当选新一任党中央zongshuji。2021年,老挝人革党十一大选举通伦·西苏里为新一任党中央zongshuji,《万象时报》称新的领导集体将面临带领老挝克服财政困难和2019年冠状病毒病疫情危机、摆脱最不发达国家地位的巨大挑战。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老挝是中南半岛北部唯一的内陆国家,北邻中国,南接柬埔寨,东接越南,西北达缅甸,西南毗连泰国。湄公河流经1800多公里,国土面积23.683万平方公里。
地形
老挝境内大部分为山地和丘陵,山地约占全国面积的80%:1,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湄公河自北而南纵贯全国,为最大河流,沿岸有若干小型平原,在老挝境内的大部分区段是和泰国、缅甸的界河。南乌河是湄公河在老挝的最大支流。东端有安南山脉与越南相隔,西北有龙坡邦山脉和泰国西北高地相隔。上寮地区地势最高,有“东南亚屋脊”之称;川圹高原号称“老挝屋脊”,其南边的普比亚山海拔2818米,为全国最高峰。而在老挝南部则有布拉万高原。
气候
根据柯本气候分类法,老挝西南部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干湿季气候,亦有部分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东北部绝大部分地区为副热带湿润气候,极少数地区属于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约24℃—26℃。雨量充沛,近40年,年降水量最少为1,250毫米,最大达3,750毫米,一般年份降水量约为2,000毫米。老挝年降雨量的90%集中于雨季,每月降雨以12月至次年1月最少,此后逐月递增,至7月9月为降雨高峰期,此后逐月递减。各地相对湿度较大,年平均湿度75%—85%。由于刀耕火种等行为导致空气中大量烟尘悬浮,老挝每年会出现50日—100日的阴霾天气,且以湄公河河谷地带最为常见,年霾日100日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