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后来,不知是哪一次冰川纪的地壳升迁,竟然把这座纵横百里的大山傲然擎起,劈成几段;又不知是祖先的哪一根不竭的龙脉,把这里变成了桑田,直至分成现在的马林、凤山、大朗、曹田、水浪、西水等村庄,统一叫“共成”;而山下那条奔流不息的清澈小河则叫共成河。
话说马林一带发生了那一次冰川纪的山崩地裂,把这里划成了几条村庄,梁兴夫妇早年所种的龙眼、黄皮等已荡然无存,唯独青梅散落在这一带的山上、山下和村前村后,梅花依旧笑冬(东)风,年年硕果累累。
……
听完梁金莲讲的这个优美动听的故事后,惠能对这里更增添喜爱和留恋之情了。
惠能对梅花有特殊的喜好,认为在这里种梅,生长出来的绿萼梅开出的花一定会一瓣瓣冰清玉洁,似禅心般纤尘不染,空灵无瑕,望过去就会令人杂念全消。
惠能看中了这个环境优美的地方,后来,一有空闲,便和梁金莲来到这里种植梅树。
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光照极好,所以那些梅树生长得又快又好。
天露山的山民十分喜爱梅树,他们认为梅树是八仙来到天露山举行百果宴时,铁拐李等仙人留下的梅核而吸收了天地灵气而孕育出来的,更是玉皇大帝宣旨百花仙子助马儿一臂之力。采集天地灵气、仙露,引天上瑶池之圣水洒落这里而开花结果的。
在惠能和梁金莲的辛勤劳作和推动下,山民们在山上大面积地种植梅树,没有多久,天露山上的梅树已是漫山遍野。
梅花盛开的季节,山上山下,一片白茫茫的,似白云飘落大地。山风吹来,梅花的香气荡漾,醉人心头,可以说,山民们是生活在花的海洋、香的世界里,怡然自得。另一方面,每到梅花飞落,梅树结果的季节,无数的青梅挂满枝头,累累的果实将枝头也压弯了。
当时,这里的人们大都把成熟的青梅作为鲜食水果。后来,惠能引导他们,收获的的梅子既可以浸酒,也可以制成凉果出售。这么一来,梅树给他们带来不少的实实在在的收益。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惠能在这个灵气迫人,环境清幽之地,放下一切俗事杂念,和梁金莲一起躬耕种梅,一起念经,一起体验“禅农一体”,一起听蛙叫蝉鸣,接受清静和谐大自然的熏陶;跟娘亲一起去种菜,从打打杀杀、喧嚣、烦闷的环境中解脱而亲身体会出来,潜修悟道,为后来那部光耀千秋的《六祖坛经》打下了厚实基础。如他在《六祖坛经》中的第三品“决疑”品中写道: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六祖坛经》共十品:行由、般若、决疑、定慧、坐禅、忏悔、机缘、顿渐、护法、付嘱。其中“决疑”是第三品(即第三章)。
这一品的意为:“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修行人能做到心平气和面对世事,那么何必去刻意持戒呢?行为正直,心若止水何必去闭门坐禅呢?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是一个知恩之人,就必定孝敬父母,是一个明义之人,就必定会尊老爱幼。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人能作到事事谦让,就必然会使周围的人呈现出尊卑有序、和和睦睦景象,懂得忍辱之道的人,自然会明白隐恶扬善的妙用。
“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只要钻木能取火,淤泥中就能盛开不染的莲花。
惠能佛性说的特点在于把佛性看作人的唯一特性,把成佛的途径通过“内求于心”,转移到对自己“本性”的觉悟上来。而《六祖坛经》也就是惠能自身修行的悟性、灵感之体现,这与惠能深入民间,体现生活密不可分。
套用句现代的话,叫做“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话说马林一带发生了那一次冰川纪的山崩地裂,把这里划成了几条村庄,梁兴夫妇早年所种的龙眼、黄皮等已荡然无存,唯独青梅散落在这一带的山上、山下和村前村后,梅花依旧笑冬(东)风,年年硕果累累。
……
听完梁金莲讲的这个优美动听的故事后,惠能对这里更增添喜爱和留恋之情了。
惠能对梅花有特殊的喜好,认为在这里种梅,生长出来的绿萼梅开出的花一定会一瓣瓣冰清玉洁,似禅心般纤尘不染,空灵无瑕,望过去就会令人杂念全消。
惠能看中了这个环境优美的地方,后来,一有空闲,便和梁金莲来到这里种植梅树。
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光照极好,所以那些梅树生长得又快又好。
天露山的山民十分喜爱梅树,他们认为梅树是八仙来到天露山举行百果宴时,铁拐李等仙人留下的梅核而吸收了天地灵气而孕育出来的,更是玉皇大帝宣旨百花仙子助马儿一臂之力。采集天地灵气、仙露,引天上瑶池之圣水洒落这里而开花结果的。
在惠能和梁金莲的辛勤劳作和推动下,山民们在山上大面积地种植梅树,没有多久,天露山上的梅树已是漫山遍野。
梅花盛开的季节,山上山下,一片白茫茫的,似白云飘落大地。山风吹来,梅花的香气荡漾,醉人心头,可以说,山民们是生活在花的海洋、香的世界里,怡然自得。另一方面,每到梅花飞落,梅树结果的季节,无数的青梅挂满枝头,累累的果实将枝头也压弯了。
当时,这里的人们大都把成熟的青梅作为鲜食水果。后来,惠能引导他们,收获的的梅子既可以浸酒,也可以制成凉果出售。这么一来,梅树给他们带来不少的实实在在的收益。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惠能在这个灵气迫人,环境清幽之地,放下一切俗事杂念,和梁金莲一起躬耕种梅,一起念经,一起体验“禅农一体”,一起听蛙叫蝉鸣,接受清静和谐大自然的熏陶;跟娘亲一起去种菜,从打打杀杀、喧嚣、烦闷的环境中解脱而亲身体会出来,潜修悟道,为后来那部光耀千秋的《六祖坛经》打下了厚实基础。如他在《六祖坛经》中的第三品“决疑”品中写道: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六祖坛经》共十品:行由、般若、决疑、定慧、坐禅、忏悔、机缘、顿渐、护法、付嘱。其中“决疑”是第三品(即第三章)。
这一品的意为:“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修行人能做到心平气和面对世事,那么何必去刻意持戒呢?行为正直,心若止水何必去闭门坐禅呢?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是一个知恩之人,就必定孝敬父母,是一个明义之人,就必定会尊老爱幼。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人能作到事事谦让,就必然会使周围的人呈现出尊卑有序、和和睦睦景象,懂得忍辱之道的人,自然会明白隐恶扬善的妙用。
“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只要钻木能取火,淤泥中就能盛开不染的莲花。
惠能佛性说的特点在于把佛性看作人的唯一特性,把成佛的途径通过“内求于心”,转移到对自己“本性”的觉悟上来。而《六祖坛经》也就是惠能自身修行的悟性、灵感之体现,这与惠能深入民间,体现生活密不可分。
套用句现代的话,叫做“源于生活,高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