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惠能在小客栈熬中草药,昼夜服侍,一个九岁大的孩子,真够难为他的。

    或许,正是小惠能的这一至诚至孝之心,才将在鬼门关前徘徊了三天三夜的娘亲拽了回来。

    李氏慢慢睁开眼睛,一时间,不知人在何处、身处何方,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李氏的身体一时半会儿难以痊愈,需要用药慢慢调理。

    然而,十天半月之后,小小的小惠能虽然没有被拖垮,可他们的钱袋子首先蔫了——看病抓药,快将他们卖田准备在广州安家的钱花光了。

    ……

    李氏见病已好转了,便动身回去。

    李氏母子俩离开小客栈,日行夜宿,好不容易远离了广州这座大都市,不日,进入了杭州境界。

    杭州商贸繁荣,文化兴盛。当小惠能母子一踏入杭州,在马路旁拾到了一扎东西。

    李氏心想:丢了东西的那个人,发现东西丢了,一定会往回找的,何不原地休息下,等待失主。

    果然,大约一袋烟时间,一个中年男子急急忙忙赶着一架马车在李氏母子俩前停了下来。

    李氏趋步上前,开口问道:“这位老板,这扎东西是您丢的吗?”

    “是,是,是我刚才丢了的。”那个中年男子接连迭迭地,“是我从杭城名盛丝绸店王清老板那里取的丝绸样板,这匹丝绸价值成10绽银子呢。”

    原来,这个中年男子姓李,名伟光,经营丝绸加工生意,刚从名盛丝绸店取一匹丝绸样板而回。

    李伟光如释重负地从李氏面前打开那扎东西,见丝绸样板还在,从皮包拿出10绽银子递给李氏,感动地说:“大嫂,多亏了您们,要不,我这生意没法做了。”

    李氏连忙把那绽银子推回给他,摆着手说:“客官不要客气,这钱,俺母子不能要。”

    李伟光见李氏再三推却,看她母子俩这身穿着,不像是本地人,心想:这母子俩心地善良,不像贪财之人,看这位大嫂像有心事,遇到了什么困难似的,于是,便上前小心地询问起来。

    李氏见问,见眼前这位客商宅心仁厚,便将这次投靠文飞的事说了出来。

    李伟光听后,深表同情地说:“大嫂,你母子真是太不幸了。”“唉!”李伟光仰天长叹一声,又道,“文飞大人在位时,李某曾受过文大人的关照,我们苏杭今天的生意做得这么兴旺,全靠文大人在辖下一带建起了码头,疏通航道,使我们这里成为了重要登陆港,商贾往来频繁……”李伟光一提起文飞,像缺了堤的洪水,滔滔不绝,赞不绝口。

    未了,李伟光不无同情地看着李氏,关切地问:“嫂子,您今后有何打算呢?”

    “唉……事已至此,还能有什么打算呢。唯有行一步算一步了。”李氏摇了摇头,无奈地说。

    李伟光真诚地:“嫂子您姓李,我也姓李,俗话说:‘一笔写不出两个李字’,天下姓李的都是一家,请嫂子到我家来,让我代文大人照顾您俩母子,供小惠能读书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