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方只有冬天经过长时间的冷冻后,玉米才较为容易储存。

    所以玉米的售卖价格和含水量是有关的,含水量低,售卖的价格高,含水量高,售卖的价格低。

    而如果玉米想要达到长期安全储存的目的,其含水量就要降到至少15%以下。

    石像内发现的玉米粒含水量在10%,这就一定是经过人工烘干的。

    自然状态下,玉米是很难达到这个含水量的。

    杨森昨天和陆川讨论过这个问题:“小陆,你的意思是从周边的大型玉米烘干机着手?”

    给人的尸体进行烘干,一般的小型烘干设备肯定不行,而如果是大型的玉米烘干机或者是烘干塔,想要达到这种效果就比较好了。

    不过陆川却摇了摇头。

    “在没有看到玉米粒的检测报告之前,我觉得玉米烘干机或者是烘干塔对尸体进行烘干,从而形成干尸是有很大可能的。”

    “但是……”陆川拿起检测报告:“我昨天查了一下资料,也问了一下,现在还在农村种地的一些同学,关于玉米烘干,在烘干塔里面只要达到14个水到15个水,就是安全储存的标准了。”

    “但是像这粒玉米脱水到只有10%的含水量……”

    “玉米的含水量从30%,40%这个区间脱水到15%是比较容易的,想要到达14%就要消耗更多的能量,13%这个含水量只有大型的高标准粮库才会有这样的高要求。”

    “10%的含水量……在大型玉米烘干塔里是不可能做到的。”

    陆川说这个不可能并非是绝对的,不可能而是相对的。

    烘干塔确实可以把玉米的含水量降到10%,但是这样下来消耗的能量非常大不说,也没有这个必要,同时含水量越低,烘干的过程越不容易控制。

    所以从经济性的角度来讲的话,大型烘干塔里的玉米是不可能到10%这个含水量。

    陆川这么一解释,刘国栋三人立即了解了陆川的意思。

    “你的意思……排除大型烘干设备?”

    <divclass="contentadv">陆川有些无奈的点点头。

    他昨天在网上查了一下,海州市周边粮库虽然多,烘干设备也不少,但终归是有数的。

    如果能够确定尸体,就是从这种大型烘干设备里边出来的,那么进行排查很有可能找到一些线索。

    可是现在这个线索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