宥嫣迫不及待地走到教室,看到一张张新的神情迥异的面孔,新奇而激动。她愿意在最短的时间里,认清每一张脸,叫出每个名字。她知道,不久的将来,一批人将会在学业上崭露头角,一批人将充当“草包”角色,更多的人则默默无闻。
不知道哪天起,她会骂他们,为他们而头疼,可离了他们又会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不知道哪天起,她会心疼孩子们应对高考的紧张姿态,为他们锲而不舍的精神所感动;他们是她人生中的匆匆过客,他们会跟上一届一样,毕了业,去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不知相逢是何时。
上课时,讲到永乐帝,她觉得朱棣继位是很戏剧性的故事,一点儿不比李世民杀害兄弟逼父让位逊色,心里痒痒,打开话匣子就没完没了。“朱允炆就像他老爹朱标一样,都是历史的悲剧角色。朱标得天独厚,做了皇太子,按理前途坦荡,只要他够长寿,君临天下,唯我独尊。谁知道38岁生了场大病,无缘皇位。大家想,朱棣要想翻身,此刻不继位,更待何时?但是不行,还是不行!
“朱元璋很器重这位儿子,认为这个儿子很像自己,有政治头脑,颇有威望。但是古代有嫡长子继承制度,就算朱元璋再怎么喜欢朱棣,但是他毕竟排行第四,论继位,老大才有资格。老大死了,那只能老大的嫡长子继位了。最后朱允炆,一个16岁的少年,淘汰三个叔父晋级为新的国君。可怜他身为位高权重的皇太孙,既要对三位叔父恭恭敬敬,又不能太降自尊,做人难免纠结。
“说到忘恩负义,陈世美之徒在朱元璋面前就是小菜头。在位时,朱元璋为了稳固国家,借着胡惟庸和蓝玉的案子,手起刀落,杀了四万多人——那么多的开国功臣,说杀就杀,没明目的硬是找个明目给咔嚓了,叫天下人寒心,真正意义上的诚惶诚恐。
“有些人不敢出来做官,他就想办法逼他们出来,出来后呢,一不小心还是成为冤魂。他了解跟他出生入死的将士们,深怕他们造反乱了明朝根基,又想拿皇权的威严来震慑其他官员,让做官的人唯朱家是瞻。
“爷爷这么上心思,孙子总不好吊儿郎当吧。朱允炆的确争气,在位虽然仅有短短的四年,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把仁政的思想付诸实际,减少刑罚和赋税,休养生息。他勤勉执政,恪守礼仪,继续发扬朱元璋的刻苦精神——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是劳模,事必躬亲,经常加班加点看奏章。当然,作为年少的皇帝,他有自己的顾忌,就是忌惮各个藩王尤其是朱棣的威望与势力。
“只可惜,他错选了没啥本事的亲信,光有理论没实践才能的黄子澄和齐泰,他们主张削藩,可没有拿出有效方案。自古历史就证明,纸上谈兵约等于扯淡。
“那么,什么叫削藩呢?说白了就是皇帝要夺取藩王的军权,还要把他们关起来,或者贬为庶人。削藩一方面是加强了皇权集中,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出于国家经济的考虑。你们想,那么多的藩王子弟,不能出来做官,在老宅里混吃混喝,经济来源都是国库。而且,他们的队伍会不断壮大,国库的压力也会相应增加,甚至不堪重负。
“朱允炆的出发点在当时看来是没有错的,但人家是你长辈,又不是吃素长大的,哪能束手就擒?强权之下必有反抗,朱允炆最难搞的对手就是朱棣,朱棣多彪悍?不说别的,他替代朱允炆后也主张削藩,诶,还成功了。这就是有手段的人!
“既然忌惮朱棣,那就先从他的亲兄弟下手,再把几个弱的亲王权力拿掉,火自然而然烧到实力最强的朱棣身上。朱棣一开始示弱、装病,朱允炆不傻,派人去侦察,朱棣卖力装傻,还是从张信那里得知朱允炆要向他下手。得,装不下去了。他暗中继续培植力量,派葛城注意南京的一举一动。
“但是葛城背叛了他。朱棣知道后,将计就计,按兵不动,因为古人出兵讲究师出有名,在没有名目前他不能轻举妄动,否则即便登上皇位也失了民心。机会最终来了。
“朱棣抓到的机会是:清君侧。什么意思呢?朱棣很聪明,剑指皇帝,势必成为不忠之臣,会招致天下文士笔诛墨伐。他把矛头指向齐泰、黄子澄,就是要跟天下人说,我不是谋反,实在是奸臣当道,蛊惑帝心,为了朱家基业,我不得已而为之。
不知道哪天起,她会骂他们,为他们而头疼,可离了他们又会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不知道哪天起,她会心疼孩子们应对高考的紧张姿态,为他们锲而不舍的精神所感动;他们是她人生中的匆匆过客,他们会跟上一届一样,毕了业,去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不知相逢是何时。
上课时,讲到永乐帝,她觉得朱棣继位是很戏剧性的故事,一点儿不比李世民杀害兄弟逼父让位逊色,心里痒痒,打开话匣子就没完没了。“朱允炆就像他老爹朱标一样,都是历史的悲剧角色。朱标得天独厚,做了皇太子,按理前途坦荡,只要他够长寿,君临天下,唯我独尊。谁知道38岁生了场大病,无缘皇位。大家想,朱棣要想翻身,此刻不继位,更待何时?但是不行,还是不行!
“朱元璋很器重这位儿子,认为这个儿子很像自己,有政治头脑,颇有威望。但是古代有嫡长子继承制度,就算朱元璋再怎么喜欢朱棣,但是他毕竟排行第四,论继位,老大才有资格。老大死了,那只能老大的嫡长子继位了。最后朱允炆,一个16岁的少年,淘汰三个叔父晋级为新的国君。可怜他身为位高权重的皇太孙,既要对三位叔父恭恭敬敬,又不能太降自尊,做人难免纠结。
“说到忘恩负义,陈世美之徒在朱元璋面前就是小菜头。在位时,朱元璋为了稳固国家,借着胡惟庸和蓝玉的案子,手起刀落,杀了四万多人——那么多的开国功臣,说杀就杀,没明目的硬是找个明目给咔嚓了,叫天下人寒心,真正意义上的诚惶诚恐。
“有些人不敢出来做官,他就想办法逼他们出来,出来后呢,一不小心还是成为冤魂。他了解跟他出生入死的将士们,深怕他们造反乱了明朝根基,又想拿皇权的威严来震慑其他官员,让做官的人唯朱家是瞻。
“爷爷这么上心思,孙子总不好吊儿郎当吧。朱允炆的确争气,在位虽然仅有短短的四年,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把仁政的思想付诸实际,减少刑罚和赋税,休养生息。他勤勉执政,恪守礼仪,继续发扬朱元璋的刻苦精神——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是劳模,事必躬亲,经常加班加点看奏章。当然,作为年少的皇帝,他有自己的顾忌,就是忌惮各个藩王尤其是朱棣的威望与势力。
“只可惜,他错选了没啥本事的亲信,光有理论没实践才能的黄子澄和齐泰,他们主张削藩,可没有拿出有效方案。自古历史就证明,纸上谈兵约等于扯淡。
“那么,什么叫削藩呢?说白了就是皇帝要夺取藩王的军权,还要把他们关起来,或者贬为庶人。削藩一方面是加强了皇权集中,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出于国家经济的考虑。你们想,那么多的藩王子弟,不能出来做官,在老宅里混吃混喝,经济来源都是国库。而且,他们的队伍会不断壮大,国库的压力也会相应增加,甚至不堪重负。
“朱允炆的出发点在当时看来是没有错的,但人家是你长辈,又不是吃素长大的,哪能束手就擒?强权之下必有反抗,朱允炆最难搞的对手就是朱棣,朱棣多彪悍?不说别的,他替代朱允炆后也主张削藩,诶,还成功了。这就是有手段的人!
“既然忌惮朱棣,那就先从他的亲兄弟下手,再把几个弱的亲王权力拿掉,火自然而然烧到实力最强的朱棣身上。朱棣一开始示弱、装病,朱允炆不傻,派人去侦察,朱棣卖力装傻,还是从张信那里得知朱允炆要向他下手。得,装不下去了。他暗中继续培植力量,派葛城注意南京的一举一动。
“但是葛城背叛了他。朱棣知道后,将计就计,按兵不动,因为古人出兵讲究师出有名,在没有名目前他不能轻举妄动,否则即便登上皇位也失了民心。机会最终来了。
“朱棣抓到的机会是:清君侧。什么意思呢?朱棣很聪明,剑指皇帝,势必成为不忠之臣,会招致天下文士笔诛墨伐。他把矛头指向齐泰、黄子澄,就是要跟天下人说,我不是谋反,实在是奸臣当道,蛊惑帝心,为了朱家基业,我不得已而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