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事情并不是永远一帆风顺的,早前说了,本朝读书人看不起种地偏好风花雪月,虽然皇帝重视,但是下面的人执行起来划划水也是常态。

    有一个陆姓官员,他三十五岁考上进士,高中后在翰林院做得郁郁不得志,某日攀上了个好门路,一番运作后主动申请下放。这位陆大人非常拥趸朝廷的政策,听说了神农庄的好处,很认真地在赴任前来庄子听了许多课程,事无巨细地记了下来,只等着赴任后将这些法子一一实行。

    他去了西边一个叫梁州的州府,一年时间,打着神农庄的名义在百姓质疑声中强力推行神农庄的种植之法,让百姓播种神农庄的种子,结果一年过去,当地不仅没有提高产量,风调雨顺之年却颗粒无收、民怨沸腾,到了秋收,该地收不上一丝一毫的税赋,百姓们纷纷聚集在衙门口闹事,昌平盛世竟然出了民|乱,这是几十年都不曾有过的事了。

    这位官员慌了,连忙上奏弹劾程珮仪,指责她对农事一窍不通,教导官员的方法完全无用,如果再让这个女子胡乱传授什么新种植之法,大魏危矣!

    这事一出,对程珮仪的存在一直心中不满的大臣纷纷站队,开始讨伐她这些年越来越出格的事迹。让读书人去向一个女人学习种地,就这一项,多少读书人觉得是屈辱?

    这些年借着推广种子进入朝堂的四皇子当先站了出来力保程珮仪:“大魏各地因神农庄提高粮食产量度过几次天灾这是不争的事实,此次事件,儿臣愿意亲自去当地查看原委。”

    皇帝心里偏向程珮仪,别的不说,光土豆一项,让多少人免于饿肚子?但是他兢兢业业执政一辈子,临到老了闹出了几十年不曾有过的民|乱,简直是他为帝生涯的耻辱。见老四站了出来,他立刻答应了。

    四皇子关键时刻的出头让皇帝对这个儿子更加欣赏,想起四皇儿这些年的遭遇,忍不住就有几分心疼。

    这事还是和程珮仪有关。

    四皇子这些年上学习程珮仪的研究成果,下传授官员农业知识,担任着传播知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时不时各地出现问题还要外出公干。因为事务繁忙,只要在京城的日子,他几乎都泡在了神农庄,神农庄如今发展得非常大,除了程珮仪带着仆从住的院子,又在不远处新建了授课的“农学院”、储存的仓库、以及专门的培育室。

    见他有时候忙得赶不上城门关闭,程珮仪便派人帮四皇子在授课的院子里收拾了一间厢房,专门供他太过繁忙时过夜休息。不偏不倚,经常前来的楚王也有。

    这事并没有外传,关注的人不多,只是相比于成亲后夫妻恩爱的楚王,大家都知道四皇子几乎住在了神农庄。

    因为程珮仪被妖魔化,和她走得近的四皇子也受到了波及。没有人愿意嫁给四皇子。谁家都不愿意自家如珠如宝的女儿嫁进四皇子府,却看着四皇子早出晚归几乎以神农庄为家。

    皇帝前年强硬下旨给四皇子定了一门婚事,结果那家的女子本就天生柔弱,又因为对婚事郁郁不乐,有一年天特别冷

    ,她一场风寒成亲前就去世了,外人都说是四皇子克妻,也有说那位姑娘是被程珮仪与四皇子勾勾搭搭气死的。

    皇帝知道一切是怎么回事,但是这种事都是妇人嘴碎,他没法放到明面上帮儿子澄清;四皇子早就习惯了,他因为生母养母对女人兴趣不大,在他眼里,土地比娘子还可爱,土地种出了预想中的果实,他比生了儿子还开心。

    程珮仪起初对四皇子同样抱有戒心,毕竟都是皇子,韬光养晦的皇子又不少见,“不争便是争”的皇子常常最后就是赢家。但是这么多年下来,见他满脑子都是种地,比她还要热爱农业,她慢慢就放下了戒备,真心和他相交了。

    而四皇子眼里,程珮仪于他,四字足以概括:亦师亦友。

    所以当程珮仪听说此事提出自己一同出京去当地察看,四皇子第一反应不是反对,而是询问缘由:“那边百姓的情绪高涨,对你恐怕有很多误解,你此时过去难以保证安全。可是有什么非去不可的缘故?”

    哪有什么缘故,只不过是她觉得时候到了,自己该出去走走了,永远靠别人外出带回资料哪有亲自踏上土地来得清晰直接呢?

    “今年梁州的粮食恐怕都要打水漂了,我亲自去看一眼,试试能不能找到让百姓不饿着肚子过冬的办法。”

    四皇子想象不出来,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百姓不饿肚子,他是打算查出造成此种恶果的缘由给神农庄洗刷清白,至于百姓这个冬天的粮食,必然是需要朝廷赈灾了——虽然这是人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