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兄弟们,支持啊!票票啊!收藏啊!!

    “欢迎大家收看每天的娱乐新闻,近期,我们香港导演王东先生,在戛纳电影节上面斩获了最高大奖,金棕榈大奖,而据知,在下个月五号,也就是六月五号这天,这部获得国际大奖的电影作品《夜店》将会在香港上映了,我想这部片子一定受到了众多影迷的期待,那么……”

    “欢乐今宵……啊哈,我是大家最喜欢的香江第一肥美女肥肥,你问我穿这么隆重去干什么哦?讨厌啦,人家当然是去观看《夜店》了!”

    “六月五号,《夜店》将在邵氏院线上映,请各位观众尽请期待!”

    当香港观众第二天打开电视机的时候,这才发现,很多邵氏的新闻、综艺娱乐中都出现了关于《夜店》这部片子的宣传,全都是关于它的新闻,这让原本就对这部片子非常有兴趣的港人一时间争先讨论,这导致一时间无线的电话都差点被打爆了。

    很多路人都会发现,在香港很多戏院、影院门前,都出现了《夜店》上映安排表,而六月五日的上映日期也都在影院大字报上刊登了出来,普通民众没有太多的感觉,但是有心人和内行人都发现了其中的不同。

    按道理说,这部影片属于永佳电影公司出品的,一般都会放在金公主院线上来播放,而这一次除了金公主院线,邵氏旗下的电影院竟然也都挂上了影片的大字报,这让很多有心人可谓是惊异不已。

    王东的这部片子属于王东和陈勋棋两个人的合作影片,所以倒不用和金公主院线商量,不像是永佳电影公司拍摄出来的《提放小手》,那部片子的利益是陈勋棋和金公主分成,而这次则是王东占一半,剩下的才是陈勋棋的永佳、金公主有限公司还有邵氏一起分利润,当然,邵氏的利润就算是王东补偿给邵大亨的“广告费”了。

    一想到这个老狐狸的条件,王东就忍不住的苦笑。不过想着邵一夫做出的让步,王东也不禁翘起一丝坏笑,嘿嘿,你获利,我也不吃亏,我们王小哥可不是吃亏的主。

    《夜店》像一股台风一样,顿时间席卷整个香港,除了邵氏的电视宣传之外,很多知名的报纸也都帮着宣传起来,这就使得这部原本就备受期待的影片更加的强势出击,让很多电影公司都是一阵惊愕。

    就连嘉禾、新艺城都是吓了一跳,没想到王东竟然搞出这么大的动静,不过王东的这个动作,确实切实有效,从《上海滩》到这部影片,每一次都引发全民热潮,不少电影人都暗叹王东宣传手段惊人,总是有不一样的奇思妙想。

    宣传手段如此的惊人,让很多电影公司的电影人都是看过之后才感叹“我靠,原来电影还可以这样宣传啊?”

    六月五日,在香港最繁华的地段,铜锣湾丽声影院,《夜店》正式上映,这也是王东打破了香港的传统,没有出现试映场,而是直接上映,对于这一点,观众和电影人都没有什么反对,毕竟这样一部获得戛纳电影节的影片,对于他们的吸引力是无比巨大的。

    电影人和观众也都没有注意点这一点的不同,这是因为戛纳电影节和别的电影节不一样,很多时候参加戛纳电影节,都是到戛纳之外,放映一两场,然后直接参战展,参战之后,在回到各个地区正式上映,这也算是戛纳电影节与众不同的一点。

    所以说,《夜店》按照正常的说法实际上也属于上映过的影片了,只不过是在戛纳上映过得,再加上还没有一部影片能够在香港有如此大的轰动性,没有哪部影片是还没有上映、试映场,就红遍全香港的了。

    这让很多观众在主观上就把这部影片当做试映场完的影片,没看人家都获奖了么?这不比试映场有效啊?你有本事你也拿一个金棕榈大奖来!

    要知道,金棕榈大奖就算是在后世,也不是谁想获得就获得的,当然,在后世,随着电影的快速发展,获奖是越来越困难,尤其是在中国的大环境下,更是很难获得这样轰动的大奖。

    王东可谓也是找到了一个好机会,选择了这一届金棕榈大奖,1981年世界电影还在摸索之中,好电影还没有形成,再过了一年之后,世界电影,尤其是美国电影开始发力,很多优秀的电影都快速的出现。

    如果王东选择后几届的戛纳,有可能就很难的拿下金棕榈大奖了,要知道再过几届,世界电影市场绝对是一次井喷式的爆发,好电影频频出现,王东这次获奖,无异于是取巧了,用超越现在的电影方式,震撼了现在的导演、电影人。

    再过几年,王东的这种电影方式尽管还是十分的震撼,但是却不会像现在这样取得决定性的胜利,那时候,马丁斯科赛斯这样的导演就不说了,像吕克贝松、大卫芬奇这些未来电影表现方式方面的宗师级导演,也是频频的出现,都会给世界带来一次次心灵的震撼。

    在八九十年代,是电影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也是香港电影和好莱坞保持最小差距的时期。八十年代的好莱坞,无疑还是世界上电影最顶级的地方,而香港纵然是还无法匹敌,但是也能够雄霸一方,伺机好莱坞的霸主地位。

    到了九十年代,好莱坞用巨星、场面、特效,攻破了香港电影经营三十年的环亚洲电影防卫线,好莱坞率领的西方文化,一路势如破竹的攻入华语电影市场的腹地。这次的文化侵蚀,不亚于百年前1840年的那次鸦片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