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受到了影视剧的影响,一直扮演悲情人物的李恪,就成了很多迷妹们心目中的最佳太子人选。其实真实的情况来看,除了长孙皇后亲生的,或者亲自抚养大的几位,其他的孩子在李世民眼里,都有点像是后娘养的,待遇差别真的是挺大的。
这要先从李恪的亲娘说起,有人比较认可这位,或者觉得他与皇位擦肩而过,都是因为他身负两朝皇族血脉,这自然让他贵不可言,同样却因为担心他上台以后,大唐就变成大隋了而没能成功上位。
其实这是有点高估他这血脉的威力了。先说他的母亲,虽然也是隋朝的皇女,但却没有加封的名号传下来,可见这位多半不是什么太受宠的公主,要不然也不会在皇帝出巡的时候,被落在长安这边,然后就被李唐顺便给接手了。
而且这位杨妃生前,好像也没能位列贤良淑德四妃之一,待遇甚至不如作为李唐仇人之女的阴妃,说明她在后宫之中的地位,也不见得会有多高。
这种情况下,作为庶子之中的一个,李恪能够受到的关注有多少,也就可以预见了。他们母子的存在,大概更多的作用,就是给那些隋朝旧臣们一点心理安慰。
而他几年前就已经早早的被安排去封地上任了,可根据后世的记载,李泰和李治这哥俩,可一直都滞留在李世民身边,就没出过远门。
长孙皇后病死以后,李治更是李世民一手带大的,甚至立了太子以后,都舍不得让他住进东宫去。这什么宠爱,对李恪那有多公式化,这差别待遇未免太明显了点。
给李承乾他们哥仨的赏赐经常超标,以至于魏征他们经常要上折子投诉,可到了李恪那里,直接一句为避免你骄奢逸就给免了。
关于李世民过分宠爱长孙皇后生的仨儿子的记载还有很多,对李恪的宠爱,却没有什么具体的事例留下来,可见这位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也就那么着。
而且从他们私下的交流中,也能看得出这个差别来。李世民给李恪写信,大部分都是训诫的,通篇都是教育他别见天不干正事,少打猎,少糟蹋手下农户的庄稼,诸如此类的,反正感觉温情的成分少了些,大都是书面语言,更像是君臣关系的体现。
倒是给李治的书信,有个很有名的例子叫《两度贴》,前面的内容太肉麻了就不说了,就这最后一句,“忆奴欲死,不知何计使还,具。耶耶,敕。”大意就是“想你想得要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去,要说的就这些。爸爸,敕”。
这里面体现出的那浓浓的父子情,绝对不是那些公式化的书面语言能够比拟的。由此也可见,就这个远近亲疏上,这亲生的和后娘养的,有多大的差别。
当然有很多人又会觉得相比起空负“仁孝”之名的李治,李恪起码还是很有才的,可惜史书上记载的,貌似他只有“善射”这么一个拿得出手的长处。
可这玩意对出身关陇贵族集团的子弟来说,好像都只能算是必备的本事,其他的文治武功方面,也都没什么亮点能让史官记录的,可见他的本事,应当也算不得多么突出。
倒是关于他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记载有很多,没比他那被李世民评价为“禽兽不如”的亲弟弟李愔,来的好多少的样子,可能这也是他的一种自保手段,深得自污的精髓。
可惜他的这番努力,最后还是没能得逞,就因为被李世民提了一句,他就悲催了。
甚至石磊都有点腹黑的想,这位是不是就是李世民专程推出来,给他的小儿子李治立威用的,明知道他的大舅哥长孙无忌,是个出了名小心眼的家伙,还只在这个笑面虎的面前提上那么一嘴,有立李恪为太子的想法。
偏偏只是长孙无忌轻飘飘的反对了一句,都没拿血脉来说事,李世民接着就改口了,这个提议未免也太不走心了点,更像是提点长孙无忌的。
而且为了他那俩儿子,李承乾和李泰能好好活下去,李世民可是想尽了办法保他们的周全,让看上去软懦的李治上台是一重保险,长孙无忌这个顾命大臣的存在也是一重,其他的安排也是不少。
那俩儿子最后确实也不是遭了毒手才没的,只是他们的骄傲,让他们无法忍受后来的状态罢了。
可到了李恪这里就完蛋鸟,什么后手都没给他留,然后果然就被长孙无忌给办了,震慑效果还是很强的,毕竟先把他的位置抬高了不少,然后再用造反的罪名干掉他,这么一号皇家的顶尖人物都能杀,其他人还敢随便起造反的心思吗。
所以石磊总觉得这倒霉催的李恪,根本就是被捧杀的可怜人,是用来帮刚上台的李治树立威信用的。
这要先从李恪的亲娘说起,有人比较认可这位,或者觉得他与皇位擦肩而过,都是因为他身负两朝皇族血脉,这自然让他贵不可言,同样却因为担心他上台以后,大唐就变成大隋了而没能成功上位。
其实这是有点高估他这血脉的威力了。先说他的母亲,虽然也是隋朝的皇女,但却没有加封的名号传下来,可见这位多半不是什么太受宠的公主,要不然也不会在皇帝出巡的时候,被落在长安这边,然后就被李唐顺便给接手了。
而且这位杨妃生前,好像也没能位列贤良淑德四妃之一,待遇甚至不如作为李唐仇人之女的阴妃,说明她在后宫之中的地位,也不见得会有多高。
这种情况下,作为庶子之中的一个,李恪能够受到的关注有多少,也就可以预见了。他们母子的存在,大概更多的作用,就是给那些隋朝旧臣们一点心理安慰。
而他几年前就已经早早的被安排去封地上任了,可根据后世的记载,李泰和李治这哥俩,可一直都滞留在李世民身边,就没出过远门。
长孙皇后病死以后,李治更是李世民一手带大的,甚至立了太子以后,都舍不得让他住进东宫去。这什么宠爱,对李恪那有多公式化,这差别待遇未免太明显了点。
给李承乾他们哥仨的赏赐经常超标,以至于魏征他们经常要上折子投诉,可到了李恪那里,直接一句为避免你骄奢逸就给免了。
关于李世民过分宠爱长孙皇后生的仨儿子的记载还有很多,对李恪的宠爱,却没有什么具体的事例留下来,可见这位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也就那么着。
而且从他们私下的交流中,也能看得出这个差别来。李世民给李恪写信,大部分都是训诫的,通篇都是教育他别见天不干正事,少打猎,少糟蹋手下农户的庄稼,诸如此类的,反正感觉温情的成分少了些,大都是书面语言,更像是君臣关系的体现。
倒是给李治的书信,有个很有名的例子叫《两度贴》,前面的内容太肉麻了就不说了,就这最后一句,“忆奴欲死,不知何计使还,具。耶耶,敕。”大意就是“想你想得要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去,要说的就这些。爸爸,敕”。
这里面体现出的那浓浓的父子情,绝对不是那些公式化的书面语言能够比拟的。由此也可见,就这个远近亲疏上,这亲生的和后娘养的,有多大的差别。
当然有很多人又会觉得相比起空负“仁孝”之名的李治,李恪起码还是很有才的,可惜史书上记载的,貌似他只有“善射”这么一个拿得出手的长处。
可这玩意对出身关陇贵族集团的子弟来说,好像都只能算是必备的本事,其他的文治武功方面,也都没什么亮点能让史官记录的,可见他的本事,应当也算不得多么突出。
倒是关于他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记载有很多,没比他那被李世民评价为“禽兽不如”的亲弟弟李愔,来的好多少的样子,可能这也是他的一种自保手段,深得自污的精髓。
可惜他的这番努力,最后还是没能得逞,就因为被李世民提了一句,他就悲催了。
甚至石磊都有点腹黑的想,这位是不是就是李世民专程推出来,给他的小儿子李治立威用的,明知道他的大舅哥长孙无忌,是个出了名小心眼的家伙,还只在这个笑面虎的面前提上那么一嘴,有立李恪为太子的想法。
偏偏只是长孙无忌轻飘飘的反对了一句,都没拿血脉来说事,李世民接着就改口了,这个提议未免也太不走心了点,更像是提点长孙无忌的。
而且为了他那俩儿子,李承乾和李泰能好好活下去,李世民可是想尽了办法保他们的周全,让看上去软懦的李治上台是一重保险,长孙无忌这个顾命大臣的存在也是一重,其他的安排也是不少。
那俩儿子最后确实也不是遭了毒手才没的,只是他们的骄傲,让他们无法忍受后来的状态罢了。
可到了李恪这里就完蛋鸟,什么后手都没给他留,然后果然就被长孙无忌给办了,震慑效果还是很强的,毕竟先把他的位置抬高了不少,然后再用造反的罪名干掉他,这么一号皇家的顶尖人物都能杀,其他人还敢随便起造反的心思吗。
所以石磊总觉得这倒霉催的李恪,根本就是被捧杀的可怜人,是用来帮刚上台的李治树立威信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