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作为报酬,外廷这一次也是愿意补偿内府因为借调之事的损失的。

    说句实在话,即使是大汉一统北方对于内府来说也是好事,但是人家做的也很厚道了。

    内府的人过来,不但所有东西都带的齐全,甚至就连粮食都自己带着,完全就是来做牛做马的架势,因此外廷也不好意思不给人家表示表示。

    除了借用内府的人之外,内府下属的医院、慈善堂等等机构在历次战役中紧跟在军队后面前进,医院负责收敛伤患进行治疗,而慈善堂则负责收敛士卒尸骨,暂时不能辨认的就地安葬,能够辨认的则进行标记之后安葬,假如条件足够,比如到了战争的后期,运力都已经没有那么紧张,甚至还能后送尸体,以让这些战死的将士能够早日还乡入土。

    要是换作之前,这些战死将士的治疗和埋葬等等都是军方的事,现在有了内府负责,自然给军方解决了很大的麻烦,但是内府也没有那么多的钱财用于治疗和抚恤,因此军方肯定是要给内府报销的,而军方的报销自然就依靠户部。

    林林总总,内府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当然要找户部掏钱,因此才闹出来之前这一出。而这么一下子,自然直接把李荩忱本来就担心的问题暴露了出来,内府发展太快而导致的管理混乱,如果不能尽快解决的话,很有可能反过来给朝廷造成麻烦。

    李荩忱初步向乐昌等人表露了这个意思,实际上按照李荩忱的计划也很简单,内府之中占据大头的书院体系和医院体系独立出来,财政上改由内府和户部共同拨款支持,换而言之,这两个部门逐渐变成独立于内府和外廷的部门,已经有些类似于御史台了。

    但是和御史台也是由户部独立拨款不同,内府依旧有对这两处的拨款权以及人事任免的权力,因此御史台是超脱外廷,而医疗和教育体系更像是变成内府和外廷的融合产物,双方都对这两个部门负责,而这两个部门也听从于两边的建议。

    至于内府剩下的慈善堂以及书院体系之中剥离出来的书籍印刷编撰部门、媒体报社部门等等,另外再加上医院体系剥离出来的药材研发和买卖部门等等,则按照职能重新划分和归并,逐渐形成和外廷七个部门一样的构架,避免相互掣肘以及不方便内部人理清关系之后进行管理和任命。

    对此,乐昌和尉迟炽繁等人并没有意见。

    内府发展到今天,可以说是后宫姊妹们共同的心血,要说直接把医院和教育这两大块直接从内府之中剥离出去,她们实际上也是于心不忍的,这就相当于把孩子从母亲身边夺走。

    不过一来她们也清楚,内府现在过于庞大却管理混乱,之前的时候大汉处于长期的战争状态下,整个大汉无论内府还是外廷,即使是混乱却也每个人各司其职、没有人敢松懈,毕竟战时律法最是严格,自己稍有疏忽就有可能要掉脑袋的。

    而现在举国齐心以努力的战争已经结束,虽然西北还有战火,但是已经不足以让全国上下都一直绷着一根弦了,自然很多问题就会陆续暴露出来,与其等到内府闯祸引来争议,倒还不如自己先忍痛割爱,把这两个的确本来就不适合内府独自掌握的部分分割出去。

    其次呢,书院和医院也不是完全从内府中脱离,内府依然有对两者的足够管理权,尤其是拨款和人事任命的权力还在,这样内府就依旧能够保持着对两者的掌控,外廷的介入更像是起到监督和制衡的作用,避免内府一家独大最后形成垄断。

    因此乐昌她们不管情愿还是不情愿,都只能选择接受。

    这本身就是一个折中的方案,陛下肯定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然的话直接把这两部分划分出来,和之前新诞生的农部一样,成为外廷的两个新部门,岂不是更好管理?

    李荩忱显然也是不想让乐昌她们受委屈,也不想惹来内府的非议,所以才提出这样的方案。

    不过乐昌等人也不可能就这么轻易的把内府如此重要的两个部门拱手让出,毕竟她们也是付出大量心血在里面的。现在外廷既然要掺和进来,那就得当面会商,双方共同拿定一个协议,到底哪一部分由内府负责,哪一部分由外廷负责,这也是为了方便日后的管理。

    对此,外廷群臣自然并没有意见,单是今日御书房中,六部尚书就来了三个,而其余各个部门也都派遣了主簿一层的官员前来。而军方、御史台和尚书省台内也都各有代表。

    众所周知,内府这个庞然大物的背后实际上是站着陛下,因此外廷如果不能拿出足够的诚意来,陛下肯定也不会满意的,要是到时候陛下反悔了,那岂不是白高兴一场?

    同时外廷群臣也清楚,这一次既然是会商,那么说难听一点儿就是谈判,双方之间肯定要讨价还价的。

    户部尚书陈叔慎肯定需要登场,但是这位户部尚书是当朝皇后的弟弟,对上自家阿姊,气势就已经先弱了三分,因此必须要请一位大佬坐镇,刑部尚书沈君高自然就成了不二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