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3章 您说,他为什么造反?(2/5)
沈炼再次开口。
“第一个故事,叫……乱世求生!”
“说崇祯八年,陕北大旱,榆林县有个农民叫赵三。当然,这名字只是一个别称。”
“那一年,榆林县一滴雨也下不出来,田里庄稼全部旱死,山上树皮也被村民们啃食干净。”
“最后饿的实在没办法了,大家只好天天在床上躺着,等着县太爷开仓赈粮,等着朝廷拨下灾饷。”
“可县太爷心里也苦啊!所有粮食都被收缴成军饷,用于剿匪打仗。怎么可能去救这些猪狗都不如的贫苦百姓?”
“至于灾饷?更是想都不用想,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村里的人终于明白,他们只能自救,自己想办法度过灾年。”
“其中,就包括故事的主人公,赵三。”
“赵三那年二十余岁,有个温柔贤惠的邻村媳妇,两人生了个三岁多的娃娃。父亲早亡,家中还有个腿脚还算利索的老娘。”
“赵家人饿的实在顶不住的时候,赵三媳妇只好厚着脸皮去邻村丈人家借回一些粮食。”
“丈人家在邻村颇有田产,算是个不大不小的地主,别人家已有饿死的人,他们家尚能勉强度日。”
“面对可怜的闺女,老头顶住家里巨大阻力,发了善心,偷偷给了赵家五十多斤麦子。”
“救命的粮食啊!赵三媳妇带着五十多斤麦子回来的时候,全家都要欢喜的发疯。”
“可随即大家冷静下来,明白这些粮食务必须藏好瞒住才行,不然被同村人得知,顷刻间就要被他们抢夺一空。”
“不是村里人不讲道德,不是大家不怕触犯明律。命都要没了,谁还顾得上谁?”
“赵三将这五十多斤麦子,偷偷磨去麦麸,将麦仁全部炒熟。”
“至于磨成白面是想都不要想了,白面只能蒸成馒头,吃不了几天,还是吃麦仁来的划算。”
“麦麸也不能扔,赵三用它掺和一些观音土……哦,陛下,或许您不知道什么叫观音土。”
“就是筛的极细的白土,烧制瓷器的时候经常用它当泥胚。当实在没有吃食的时候,只能吃它果腹。”
“但这玩意儿不能常吃,吃下去以后人的肠胃无法将其消化,最后全部干成一坨坨的土疙瘩留在肚子里面,将人活活胀死。”
“反正老人和小孩是不能吃的,赵三便将麦麸掺和着观音土做了几百个炊饼留着,他和媳妇每日食用。”
“第一个故事,叫……乱世求生!”
“说崇祯八年,陕北大旱,榆林县有个农民叫赵三。当然,这名字只是一个别称。”
“那一年,榆林县一滴雨也下不出来,田里庄稼全部旱死,山上树皮也被村民们啃食干净。”
“最后饿的实在没办法了,大家只好天天在床上躺着,等着县太爷开仓赈粮,等着朝廷拨下灾饷。”
“可县太爷心里也苦啊!所有粮食都被收缴成军饷,用于剿匪打仗。怎么可能去救这些猪狗都不如的贫苦百姓?”
“至于灾饷?更是想都不用想,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村里的人终于明白,他们只能自救,自己想办法度过灾年。”
“其中,就包括故事的主人公,赵三。”
“赵三那年二十余岁,有个温柔贤惠的邻村媳妇,两人生了个三岁多的娃娃。父亲早亡,家中还有个腿脚还算利索的老娘。”
“赵家人饿的实在顶不住的时候,赵三媳妇只好厚着脸皮去邻村丈人家借回一些粮食。”
“丈人家在邻村颇有田产,算是个不大不小的地主,别人家已有饿死的人,他们家尚能勉强度日。”
“面对可怜的闺女,老头顶住家里巨大阻力,发了善心,偷偷给了赵家五十多斤麦子。”
“救命的粮食啊!赵三媳妇带着五十多斤麦子回来的时候,全家都要欢喜的发疯。”
“可随即大家冷静下来,明白这些粮食务必须藏好瞒住才行,不然被同村人得知,顷刻间就要被他们抢夺一空。”
“不是村里人不讲道德,不是大家不怕触犯明律。命都要没了,谁还顾得上谁?”
“赵三将这五十多斤麦子,偷偷磨去麦麸,将麦仁全部炒熟。”
“至于磨成白面是想都不要想了,白面只能蒸成馒头,吃不了几天,还是吃麦仁来的划算。”
“麦麸也不能扔,赵三用它掺和一些观音土……哦,陛下,或许您不知道什么叫观音土。”
“就是筛的极细的白土,烧制瓷器的时候经常用它当泥胚。当实在没有吃食的时候,只能吃它果腹。”
“但这玩意儿不能常吃,吃下去以后人的肠胃无法将其消化,最后全部干成一坨坨的土疙瘩留在肚子里面,将人活活胀死。”
“反正老人和小孩是不能吃的,赵三便将麦麸掺和着观音土做了几百个炊饼留着,他和媳妇每日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