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

    这几题好歹有引子,有资格走到这一步的考生基本上都不太可能偏题,唯一的差别可能就是策论的水准。

    楚鸿当年好歹也背过历朝历代顶级策论文的人,自然知晓这种文章最重要的是什么。

    开章明义,简洁精准,画龙点睛,龙头凤尾........

    就这么点意思,经过几千年历史的洗涤,这一套策论的结构毋庸置疑,一个水平一般的人,靠着这个路数基本上也能打磨出中上水平的文章。

    楚鸿相当清楚自己的优点,有着一个古代书生应当拥有的古文水准,也有着站在历史高度去看事情的超高视野。

    这两者,但凡在文章里稍微表现出那么一点,并且阅卷人也能看得懂,那策论基本上就是优等起步。

    科考一途,一重运,二重才,三重字。

    字在科考中的地位毋庸置疑,考生给考官的最初印象基本上就靠一手字。

    而在扬州的那几年,楚鸿特意向扬州通判盛纮求教过他的字。

    盛纮这人固然宠妾灭妻,但做官的本事真心没得说,那一手字也是相当牛逼。

    须知盛纮几十年都在地方为官,一升入汴京说了自己的名字,皇帝赵祯几乎是本能的将盛纮认出。

    一手字,硬生生让当今皇帝赵祯几十年不忘。

    这样的人,在书法方面是真心没的说。

    楚鸿特意向盛纮求教后,字方面也着实进步不小,乌黑透亮,方正整齐,堪比机械印刷,一眼望上去赏心悦目。

    稍微沉吟片刻,楚鸿心里便有了墨水,当即提笔急书,顿笔不缀。

    一时间,整个号舎唯有沙沙的书写声。

    .......

    光阴似箭,不知不觉第一场的考试便已经完成。

    第一场考完,没过多久便是第二场和第三场。

    第二场是考五经,主要是着笔诏、表、判、诰、策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