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的标题,大盟是否眼熟?嘿嘿,曙光,光曙也,这是敬献凤兄的。⊙。⊙感谢赵无恤2014、ug两位仁兄风雨相伴,不离不弃。谢谢苏梨氏盒、冰火纪、冉闵屠胡给予本书最终支持。)
中国一向是改朝换代,你方唱罢我登场,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那么可不可以打破这个铁律,来个易朝不易名呢?
不废汉,只代汉;不改朝换代,而是沿用大汉之名。这个决定,无疑十分大胆,也给诸将带来新的思路。或许,这就是破局之法。
马悍一番话,如石破天惊,在诸人心中掀起滔天波澜。
贾诩反应最快,首先拍案叫好:“主公若欲立新朝,诩拟十年之期可成。但若是继我大汉,不改宗庙,诩可保证,三年即成。”
华歆也连连点头:“汉室犹在,马氏兴之,重振之功,不啻田齐。”不愧是“龙尾”,博览群书,一下就找出上古先例,为马氏代刘,提供了一个重要依据。
马腾更是兴奋得直搓手,老马家祖坟冒青烟了,出真龙啦。
臣下废君,取而代之,不更国名,只改姓氏,历史上有没有先例呢?
答案是:有。
公元前386年。齐国上卿田和,放逐康公于海上,自立为国君。同年为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公元前379年,齐康公死,田氏仍以“齐”作为国号,史称“田齐”。这就是战国初期重大历史事件之一的“田氏代齐”。
田氏代齐,广义上说,从田完入齐开始算,经历近三百年;从狭义上说。从田乞的“大斗出,小斗入”。使“齐之民归之如流水”算起,历时百年。终于完成一个空前的谋国壮举。事实上,若不是马悍打破陈规,提出代汉之说。田氏这一壮举也将是绝后的。
马悍并不知道先秦时期有这么一段历史,而贾诩、许攸、张昭、华歆俱是饱学之士,甚至就连李典这样的儒将对先秦史籍的了解也多过马悍,他们未必不知有这种政权平稳过渡方式。之所以最终是马悍提出而不是这些鸿儒献计,原因很简单这种事,别人是万不敢进言的,只能由你做主公的自行提出,你若想不到,那就没法了。
马悍保留汉之国名。很重要的一点源自他的后世情结。再加上现实困局国与家的困局。而保留汉之名,能最大限度减弱天下反对之声,相对顺利完成政权交接。
当然。马氏代汉与田氏代齐有所不同,人家那是战国时代,诸侯争雄,有周天子承认就算名正言顺。而眼下的汉朝却是大一统王朝,需要取得承认的人已经从一个周天子变成千千万万个士族豪强。若不能争取这个阶层大多数人支持,就算这一代人变了天。下一代还会变回来。就象那位曾经也想过万世一系的千古一帝一样,只二世而亡。
马悍比谁都明白。从大将军到皇帝,看似只是一步之距,却是鱼跃龙门。这是个全新的战场,在这个战场上,他虽拥有巨大优势,但无疑还是一个刚上路的新手,缺乏经验。好在身边有着这个时代最杰出的政治、谋略人才,可以很好的弥补他的不足……嗯,说到政略人才,似乎有位顶尖牛人正在南阳躬耕啊,该是把他找来的时侯了。此外那司马懿也得好好利用,而敕免司马兄弟,也等于把河内司马这个望族拉到旗下。
确定下这个基调后,诸将及谋士们纷纷献策献计,其中以华歆的一条策略最具建设性。
华歆提出,马氏继汉,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祭祀。国之大事,在戎与祀。古代中国是一个最讲究礼祀的王朝,对于任何一位上位者而言,此乃根本。华歆的建议是,可以“一国两祭”,即两套祭礼,祭先祖与外祖。以马悍的身份,完全可行。
贾诩、许攸、张昭、李典皆抚掌曰善,如此一来,必可赢得宗室的谅解与好感,这条登位之路的荆棘也会少些。
马悍暗暗点头,这家伙,不愧是日后能当太尉之人,果然有很强的政治才干。
伊水之畔,秉烛夜谈,议至天明,众皆不觉,最后确定两条原则:一是徐徐图之,待天下大定,四海升平后再启动计划;二是不改朝换代,仍以汉为名,尽量将反弹减弱至最低。
马悍要上位,必须得到三方面支持:军队、朝堂、皇室,缺一不可。前二者没有问题,至于后者……有了伏后这招绝妙好棋,也不会成为问题。
阻碍依然会有,道路依然曲折,但大势所趋,前途光明,马悍上位,新汉振兴,是早晚的事。
中国一向是改朝换代,你方唱罢我登场,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那么可不可以打破这个铁律,来个易朝不易名呢?
不废汉,只代汉;不改朝换代,而是沿用大汉之名。这个决定,无疑十分大胆,也给诸将带来新的思路。或许,这就是破局之法。
马悍一番话,如石破天惊,在诸人心中掀起滔天波澜。
贾诩反应最快,首先拍案叫好:“主公若欲立新朝,诩拟十年之期可成。但若是继我大汉,不改宗庙,诩可保证,三年即成。”
华歆也连连点头:“汉室犹在,马氏兴之,重振之功,不啻田齐。”不愧是“龙尾”,博览群书,一下就找出上古先例,为马氏代刘,提供了一个重要依据。
马腾更是兴奋得直搓手,老马家祖坟冒青烟了,出真龙啦。
臣下废君,取而代之,不更国名,只改姓氏,历史上有没有先例呢?
答案是:有。
公元前386年。齐国上卿田和,放逐康公于海上,自立为国君。同年为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公元前379年,齐康公死,田氏仍以“齐”作为国号,史称“田齐”。这就是战国初期重大历史事件之一的“田氏代齐”。
田氏代齐,广义上说,从田完入齐开始算,经历近三百年;从狭义上说。从田乞的“大斗出,小斗入”。使“齐之民归之如流水”算起,历时百年。终于完成一个空前的谋国壮举。事实上,若不是马悍打破陈规,提出代汉之说。田氏这一壮举也将是绝后的。
马悍并不知道先秦时期有这么一段历史,而贾诩、许攸、张昭、华歆俱是饱学之士,甚至就连李典这样的儒将对先秦史籍的了解也多过马悍,他们未必不知有这种政权平稳过渡方式。之所以最终是马悍提出而不是这些鸿儒献计,原因很简单这种事,别人是万不敢进言的,只能由你做主公的自行提出,你若想不到,那就没法了。
马悍保留汉之国名。很重要的一点源自他的后世情结。再加上现实困局国与家的困局。而保留汉之名,能最大限度减弱天下反对之声,相对顺利完成政权交接。
当然。马氏代汉与田氏代齐有所不同,人家那是战国时代,诸侯争雄,有周天子承认就算名正言顺。而眼下的汉朝却是大一统王朝,需要取得承认的人已经从一个周天子变成千千万万个士族豪强。若不能争取这个阶层大多数人支持,就算这一代人变了天。下一代还会变回来。就象那位曾经也想过万世一系的千古一帝一样,只二世而亡。
马悍比谁都明白。从大将军到皇帝,看似只是一步之距,却是鱼跃龙门。这是个全新的战场,在这个战场上,他虽拥有巨大优势,但无疑还是一个刚上路的新手,缺乏经验。好在身边有着这个时代最杰出的政治、谋略人才,可以很好的弥补他的不足……嗯,说到政略人才,似乎有位顶尖牛人正在南阳躬耕啊,该是把他找来的时侯了。此外那司马懿也得好好利用,而敕免司马兄弟,也等于把河内司马这个望族拉到旗下。
确定下这个基调后,诸将及谋士们纷纷献策献计,其中以华歆的一条策略最具建设性。
华歆提出,马氏继汉,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祭祀。国之大事,在戎与祀。古代中国是一个最讲究礼祀的王朝,对于任何一位上位者而言,此乃根本。华歆的建议是,可以“一国两祭”,即两套祭礼,祭先祖与外祖。以马悍的身份,完全可行。
贾诩、许攸、张昭、李典皆抚掌曰善,如此一来,必可赢得宗室的谅解与好感,这条登位之路的荆棘也会少些。
马悍暗暗点头,这家伙,不愧是日后能当太尉之人,果然有很强的政治才干。
伊水之畔,秉烛夜谈,议至天明,众皆不觉,最后确定两条原则:一是徐徐图之,待天下大定,四海升平后再启动计划;二是不改朝换代,仍以汉为名,尽量将反弹减弱至最低。
马悍要上位,必须得到三方面支持:军队、朝堂、皇室,缺一不可。前二者没有问题,至于后者……有了伏后这招绝妙好棋,也不会成为问题。
阻碍依然会有,道路依然曲折,但大势所趋,前途光明,马悍上位,新汉振兴,是早晚的事。